古代維吾爾族在北方草原遊牧時期主要信奉薩滿教,有祭天的風習,高車時期曾“合聚祭天,眾至數萬”(《魏書·高車傳》)。從《舊唐書》“郭子儀單騎見回紇”中可知,回紇軍事行動有薩滿巫師參與。公元9世紀古維吾爾族遷徙到西域綠洲時,又把薩滿教帶到西域。公元10—15世紀西域雖逐漸伊斯蘭化,但薩滿教風習一直延續下來,融入伊斯蘭教的宗教活動。農村中尚有請“巴赫西”(巫師)治病的風俗,還有由巫師主持名為“皮爾”的薩滿舞遺存。就連定期去伊斯蘭教聖者墓地舉行紀念儀式的跳舞、插旗、在樹枝上紮各色小布條,都屬於薩滿教的遺風,隻不過渲染了伊斯蘭教色彩。
薩瑪活動有三種:第一種是年節時在清真寺前廣場合著鼓樂跳的薩瑪,雖與宗教節日有關,但基本屬禮俗性活動,有娛樂氣氛。第二種是定期去聖者墓地紀念聖者和祈福消災的薩瑪,所跳的動作與年節時差別不大,也有鼓樂伴奏,但許多參加者卻沉浸在宗教的虔誠中。第三種是伊斯蘭教依禪(伊善)教派在寺院內舉行“齊克爾”(宗教功課)時跳的薩瑪,在阿訇唱誦經文中參加者不斷呼喊“哦——安拉(上帝)”,這種薩瑪雖有近似舞蹈的動作,實為齊克爾的宗教活動。
薩瑪舞由古代薩滿跳神活動中演化而來,後與西域樂舞相結合,逐漸發展成歌舞的形式。公元16世紀葉爾羌汗國時代,伊斯蘭教依禪(伊善)派又把這種薩滿教歌舞化為宗教性的活動,稱為薩瑪。為了擴大宗教影響,還把這種產生於當地的歌舞名稱、形式,都說成來源於阿拉伯。土耳其也有名為“薩瑪”的宗教性舞蹈,它與維吾爾族的薩瑪舞屬於同源異流的可能性居多。維吾爾族薩瑪舞中的舞蹈動作,主要是西域樂舞的遺存,隻不過融入了宗教文化的色彩。
三、冀南扇鼓舞
是流傳在河北南部的一種漢族民間舞蹈,俗名打扇鼓。是信奉道教神靈和民俗神靈的善男信女在廟會上為酬神娛神而跳的一種舞蹈。在河北省趙縣、鹿泉市、欒城縣、邢台縣、邯鄲縣、廣平縣等地均有流傳。扇鼓舞道具主要是扇鼓和鼓鞭。扇鼓是一麵團扇形的單麵羊皮鼓,鼓麵直徑25公分左右,鼓柄20公分左右。鼓柄下端是三瓣梅花形環,每瓣上各套有三個圓銅片,一晃能發出嘩啦嘩啦的響聲。鼓圈、鼓柄、鼓柄環均由細鋼筋為材料。鼓鞭是一根50公分長的細藤棍或竹棍兒,上麵纏幾縷紅纓或花布條,酷似戲曲中的馬鞭兒。打扇鼓時左手執鼓柄,右手執鼓鞭兒。走圓場時,扇鼓手隨著節奏,邊邁舞步邊晃動扇鼓,使其發出響聲,並適時用鼓鞭擊鼓,同時口唱扇鼓詞。鼓聲、銅片撞擊聲和唱腔連成一片,顯得熱烈昂揚,別有一番韻味。
扇鼓舞出目較多,並有較完整的情節,常見的有《接總兵》、《接天兵天將》、《接九家仙姑》、《大隔簾》、《二隔簾》、《藥王經》、《逛山景》、《十二個月》、《丟戒子》、《撲蝴蝶》、《四輩上工》、《呂蒙正趕齋》等。《接總兵》的內容是:把南天門上的紅、綠、青、藍等各路總兵接到凡間來觀景娛樂,接著表演各種曆史和戲曲故事,從而達到敬奉神靈,祈求風調雨順、四季平安和勸誡眾生,抑惡揚善的目的。
扇鼓舞動作多變,舞蹈語彙豐富。從整體隊形變化上說,有走圓場、老龍擺尾、搭天橋、二郎穿梭、搖船、抬轎、對梨花鏡等。從單人動作來說,根據故事情節需要,利用扇鼓和鼓鞭兒,可以表演李三娘推磨、關公磨大刀、薑太公釣魚、敬德背劍、小白龍纏腰、搖耬撒子、雪花蓋頂、反背擊鼓、斟茶滿酒等動作。打扇鼓男女均可,人數不限,10個8個人圍圈打可以,人少時兩個人對打也可以,一個人也能單獨打一些曲目的片斷。
扇鼓舞唱詞豐富,類似戲曲,像《接總兵》的唱詞就近300句。句子有的較長,節奏較鬆散;有的較短促,節奏緊奏。根據韻律節奏,有時還加“咱就”“哪個”等襯詞。
打扇鼓不受性別和年齡限製,男性不多,中、老年婦女占多數。因為扇鼓舞本來就是廟會藝術,是巫婆神漢謝神、娛神的舞蹈。隨著時代的變化,其娛神作用逐漸淡化,而世俗性和娛人作用逐漸強化。平日被沉重的經濟和家務負擔子所累,性格壓抑內向的農村婦女,來到廟會上,一執起扇鼓和鼓鞭兒,就把平時的一切重負、煩惱和顧忌拋卻腦後,盡情忘我地跳起來,唱起來。可以說,趕廟會和打扇鼓,是河北南部農村婦女的狂歡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