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龍燈舞
表演龍燈舞要先製作龍。用竹篾紮成龍架子,共9節,外麵糊上布或紙,畫成青色或紅黃色的兩條龍。每節龍身下紮一個棍子,表演者可以把龍舉起。另外,再紮一個圓球,糊上布,做成蜘蛛的形狀,龍與蜘蛛內都裝上蠟燭或燈泡,夜間舞蹈時,龍和蜘蛛全身光明。
龍燈舞一般要有兩條龍,每條龍9人,另有一人舞球,共19人組成,因為龍燈的活動量很大,舞一會兒需要換人,所以還要有幾個後備的替換人員。舞龍燈時為了助興,都要配備大鑼、大鼓、嗩呐等樂器伴奏,還有放火鞭、火銃的。龍燈舞的表演,最適宜夜間,其場麵燈火輝煌,五彩繽紛,龍身來回翻騰跳躍,鑼鼓樂器齊鳴,觀眾呐喊助威,十分引人入勝。
龍燈舞是根據一個美麗動人的神話故事編演的。傳說,在浩瀚的大海裏,有一座金碧輝煌的龍門,誰要是能躍過這座龍門,就可以化為龍。有一條聰明的小鯉魚遊到這裏,想躍起過龍門,它往返多次,不怕困難,終於借助海浪的力量躍了過去,化成一條神通廣大的火龍。後來,天上的玉皇大帝派它和一條青龍下界降妖捉怪,青龍發現了蜘蛛精,便搏鬥了起來,因為法力不高,被蜘蛛精結網纏住了。火龍趕到,吐出烈焰,燒了蜘蛛網,救出青龍,捉住了蜘蛛精。根據這個神話故事,龍燈舞的表演,一般要經過魚躍龍門、火龍下界、青龍被困,二龍戲珠四個環節。技術精湛的表演者,在表演過程中,要表演出二龍吐須、二龍戲珠、引龍戲舞、龍打滾、龍脫殼、縱身絞掛等巧技。
我國南北各地都有龍燈舞,在龍道具製作、材質,藝術效果等方麵各有特色。
四、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又名“打腰鼓”、“腰鼓舞”,是陝西安塞地區群眾春節時普遍舉行的一種喜慶娛樂活動。它沉重強烈的鼓聲,歡快健美的舞姿,充分體現了陝北人民豪邁粗獷的性格特征和坦蕩熾熱、堅韌不拔的精神風貌,具有極強的震撼力和藝術感染力。
今天的安塞縣,是當年北宋與西夏國(今寧夏)的邊界,為安定邊塞方設安塞縣。“安塞腰鼓”也因以得名,曆千年而不衰,並且成為具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民間藝術。據調查,安塞縣12萬人口中,約有1萬戶人家有腰鼓,會舞弄者達五六萬之眾。
安塞腰鼓上有“文鼓”、“武鼓”之分,形式上有列隊鼓、場地鼓之別。腰鼓隊一般由“傘頭”、“踢鼓子”、“拉花”三部分組成。傘頭為腰鼓隊之首,由兩個人妝扮成“老者”,各舉一吊綴有花穗的長把燈籠傘領隊開路。踢鼓子為男角擊鼓隊,鼓者上穿緊身箭衣,下著緊口燈籠褲,頭紮英雄巾,腰係紅綢帶,強悍威武。拉花是女角秧歌隊,舞者著彩衣,飾彩頭,舞紅綢,且扭且唱,矯健風流。
列隊鼓,以行進表演為主,邊走邊打。鼓聲在黃土高原的山山峁峁此起彼伏,陣列在黃土高原的村村寨寨騰舞遊戈。
場地鼓,以廣場表演為主,分單打、對打、群打。場地腰鼓反映了北方民族剽悍、剛健、純厚、豪爽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風貌。動作凝煉、灑脫,領舞隊員蹦、跳、翻、躍、踢、蹬、踏、蹺,千姿百態,加上演員即興的搖頭擺尾、抖肩顫胯,使整個舞蹈顯得雄渾強健,瀟灑舒展,高潮迭起。
文鼓,鼓點清揚,動作嫻雅,步態瀟灑,節奏明快。單打單舞,對打對舞,多以即興表演為主;群打群舞也是在統一的節奏和情緒中,隨興漫鼓漫舞,悠然自得。
武鼓,一般人數較多,有時可達數百人,場而宏大,氣勢壯觀,鼓點沉重激越,動作豪邁遒勁。打到高潮時,鼓聲、歌聲交融一起,驚天動地,給人以一種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的感受。
1942年延安文藝整風之後,安塞腰鼓隨著新秧歌運動的普及,傳遍各個解放區。此後,又隨著解放大軍的進軍步伐,傳遍祖國大地。1952年,在布達佩斯世界青年和學生聯歡比賽中,安塞腰鼓獲得特別嘉獎,受到世界人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