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歲時節令習俗舞蹈
這是數量最多的一類民間舞蹈,主要有冀東地秧歌、獅子舞、龍燈舞、花車、旱船、竹馬、霸王鞭等。
一、冀東地秧歌
漢族民間舞蹈,流傳在河北省東部唐山城鄉。其曆史沿革有許多傳說。比較集中的說法是興於元代。晚清昌黎縣人王作雲首創秧歌演戲;民國期間,以周國寶、周國珍、魯風春等為代表的第三代秧歌藝人又把地秧歌推向一個高峰。現在,在當地人們心目中,鬧秧歌是吉祥的象征,秧歌迷是對人的一種美稱。在許多地方,隻要嗩呐一響,人們就會情不自禁地扭動起來。
地秧歌表演形式分“過街”和“打場”兩種。過街表演時,由一醜角頭戴裘帽,反穿皮襖,持一長鞭在隊前打場,也有扮演水滸人物赤發鬼劉唐、行者武鬆持棍在隊前打場的,其他表演者在後相隨,合著嗩呐節奏邊走邊扭,互相穿插。當秧歌隊到達放鞭炮、擺喜桌(桌上擺有煙、酒、糖、點心、茶水)的地點,或是同別的秧歌隊相遇要打對台時,即進行打場表演:先是變換隊形,擺花樣如“八字花”、“螞蟻上樹”、“二龍出水”、“三陽開泰”、“四季平安”“五福臨門”、“六畜興旺”、“十全十美”等,待把觀眾吸引過來之後,就開始上“出子演歌”,也就是打場秧歌。打場秧歌的情節有的來自戲曲,如《小姑賢》、《白蛇傳》、《拾玉鐲》、《楊八姐遊春》等,有的取材於民間傳說,如《小老媽》、《二女奪夫》、《劉雲打母》等,還有的反映人們的勞動方式和富有生活情趣的《摸魚》、《打柴》、《撲蝶》等。近年又出現了反映計劃生育等內容的秧歌出子。
冀東地秧歌的角色行當分為醜、妞、生四大類。其中醜、生又有文武之分。不過所謂文就是表演時比較含蓄,後者則比較火爆。
醜是地秧歌中的核心角色。因為沒有醜就沒有“逗”,其特點是:應變快、招數多、渾身是戲最靈活,翻、轉、鑽、閃滿場飛,逗得小妞無處躲。
妞又稱包頭(類似戲曲中的花旦),一般都是扮成俊姑娘或小媳婦(有的女扮女,有的男扮女),其特點是:穩中怯、柔中俏,扇花飛舞圍身繞,雙臂擺動嬌又媚,好似葫蘆蔓兒飄。
就是醜婆(類似戲曲中的彩旦,大多由女扮,也有男性扮演醜婆的)。文持團扇和煙袋,武持棒槌,其特點是:抖扇擺臉碎步顛,哪兒有逗就往哪兒鑽,穿針引線哈哈笑,雙臂一橫把臉翻。
生俗稱公子(類似戲曲的小生)。其特點是:酸溜溜,文謅謅、八字步兒倒背手,一走三顫晃腦袋,眼神盯著和妞。
地秧歌的舞蹈動作強調全身各部位的有機配合,它主要由肩、胯、膝、腕四個部位的動律形態,整體地體現出獨特的“味道”。
唐山大杆嗩呐是地秧歌的主要伴奏樂器。大杆嗩呐特有的曲牌〔句句雙〕、〔柳青娘〕等及其演奏方法是構成地秧歌特點的有機組成部分。雖然樂器比較單一(配以大鼓、鐃、鈸),但它的能量很大,嗩呐一吹,秧歌一扭,樂中有舞,舞中有樂,深受群眾歡迎。
二、獅子舞
我國傳統觀念認為獅子能驅邪避魔,是保護人畜平安的祥獸,為了表達此種感情和願望,人們創作了獅子舞,在春節和廟會祭日演出。河北省徐水縣碑裏村獅子舞,是北方獅子舞的代表。該村於1927年從定興縣北落丘村請來舞獅藝人傳藝,此後便有碑裏獅子會。隨後一街之隔的南碑裏也成立了獅子會,兩村競相發展,促進了舞獅技藝的提高。碑裏村藝人起初隻注意追求驚險和高度,曾在12層桌上表演就地打滾,危險性較大。後著重發展表演技巧,創造出“三條腿”,進而又在“五條腿”上表演,定名“梅花樁”。碑裏獅子舞真正成熟是在新中國建立之後,形成了一套文武兼備的舞獅動作,並由廣場走向舞台,創造了“獅子出洞”、“翻山越澗”、“踏山跳嶺”、“走梅花樁”、“登高直立”、“踩球過橋”等動作。
碑裏獅子舞分群獅、雙獅、單獅以及小獅穿插等幾種表演形式。表演程序是,雙獅或四獅出場做“四門鬥”表演,打開場子,然後群獅出場歡蹦跳躍,製造熱烈氣氛。接著一雙文獅出場作情趣性表演,爾後一雙武獅出場,或同時、或交替作技藝性表演。最後群獅出場以擺圖案結束表演。碑裏獅子舞的伴奏樂器有大鼓、大鑔、水鑔、大鑼、手鑼等5件。大鼓點為主旋律,大鑔烘托氣氛,大鑼,水鑔合奏一部點,節奏和諧。大鑼為總指揮,能傳達變換動作的指令,擊一下為預備點,第二下為開始點。舞獅的伴奏音樂隻起烘托氣氛的作用。碑裏獅子舞在第17屆世界青年藝術節,榮獲金質獎及個人演出獎。以後多次出國訪問演出。從此,徐水碑裏的耍獅演員逐漸進入全國許多雜技團體,幾乎造成“無獅不碑裏”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