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民間舞蹈(2)(1 / 3)

最隆重的是葬青蛙。葬青蛙的那天早餐後,青年們抬著銅鼓到附近的山頂上敲打,用銅鼓聲報告天廷,也向世人宣布,今天要葬青蛙了。附近村寨的人聽到銅鼓聲都會成群結隊地趕來為青蛙送葬。在葬禮場上,搭著高台,豎著長長的紙幡,銅鼓橫排在兩側,不停地演奏著,青年男女,載歌載舞,盡情歡樂。太陽落山之前,由長幡作先導,人們敲著銅鼓,簇擁著青蛙棺,送去青蛙墓地,由魔公獻祭品,念祭詞,做完繁雜的安葬儀式,才把青蛙安葬在固定的地方。

螞節跳的舞蹈,主要有《皮鼓舞》、《螞出世舞》、《敬螞舞》、《拜銅鼓舞》、《征戰舞》、《耙田舞》、《插秧舞》、《薅秧舞》、《打漁撈蝦舞》、《紡紗織布舞》、《談情說愛》、《慶豐舞》等十二個小節目組成。

在上述舞蹈中,《皮鼓舞》、《螞出世舞》、《敬螞舞》、《征戰舞》主要表現的是人們對於螞婆的崇拜;而《耙田舞》、《插秧舞》、《薅秧舞》、《打漁撈蝦舞》、《紡紗織布舞》、《談情說愛》、《慶豐舞》等,主要表現壯民族的稻作生產與文化。

由於銅鼓與青蛙關係密切,人們也叫銅鼓為蛙鼓。在紅水河流域一帶壯族地區,螞節是最為隆重的民間節慶,體現出非常濃厚的稻作文化意蘊。銅鼓在壯族螞節中是一件具有關鍵性作用的神器:人們通過敲擊銅鼓來與神靈溝通,因此,如果哪個村在沒有銅鼓,是不能舉辦螞節的。而整個螞節,可以說都是在銅鼓聲中進行的。

四、拉祜族葫蘆笙舞

拉祜族在節日和勞動之餘均跳葫蘆笙舞。傳說有80多套舞曲。舞蹈中的動作,大致可分為表現生產勞動、日常生活和模擬鳥獸的舞蹈。例如舞者腳向裏掃腿,勾腳向外蹁腿,是表現收割穀子;“斑鳩揀穀子”,表現了斑鳩覓食、嬉戲的姿態。舞蹈富於表現力,生動有趣,獨具特色。男子在圈內邊吹笙邊舞,動作繁雜,女子拉手圍圈,動作簡單。舞蹈動作速度,一般先慢後快,動作幅度,逐漸加大。

五、朝鮮族象帽舞

象帽舞是我國朝鮮族的代表性舞蹈。農樂舞演出時,各個村寨都派出自己浩蕩的舞隊,參加當地的慶典。舞隊的最前方由令旗和一麵寫有“農業為天下之本”的農旗為先導,隨後是一名在隊首敲打小鑼擔任總指揮的男子。在他的帶領下,手拿太平簫、喇叭及各種鼓類樂器的樂隊和各種喬裝人物組成舞隊的儀仗部分。接下來是表演小鼓舞、扁鼓舞、長鼓舞、扇舞、鶴舞、象帽舞、麵具舞及啞劇的演員隊伍,參加人數不限。象帽舞是農樂舞中的一種重要形式,種類繁複,舞技多樣,分“長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線象帽”、“羽象帽”、“尾巴象帽”、“火花象帽”等種類。其甩象尾的技巧包括左右甩、前後立象尾,有單甩、雙甩、甚或三甩,有站立甩、蹲甩、跪甩、撲地甩等多種。象尾有幾尺長的,亦有幾丈長的。

§§§第三節人生禮儀習俗舞蹈

人生禮儀習俗舞蹈是直接或間接反映人們婚喪嫁娶、生育壽誕習俗的舞蹈,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蘆笙舞,湖南、湖北一些地區的跳喪舞等都屬於這種舞蹈。

一、朝鮮族乞粒舞

乞粒舞主要在本溪市朝鮮族的重大節日或大型活動中表演,如作周(一周歲生日)、回甲(六十大壽)、回婚(結婚60周年紀念日)或婚禮、店鋪開張、建造和修繕廟宇時,村裏老人都會牽頭,組織歌舞表演。乞粒舞多通過家族傳承。

朝鮮族乞粒舞流傳於遼寧省本溪市桓仁縣,有悠久的曆史,它源於祈求農業豐收的民俗活動,原是農樂舞的一種,隨著時代發展,逐漸形成融自娛性和表演性為一體的舞蹈。乞粒舞有著相對穩定的傳統程式,但又不受傳統程式的限製,表演者可以根據現場情緒起舞,整個舞蹈具有很強的即興性。當表演者情緒高漲時,大家各顯神通,男性晃動象帽,使頂端長纓飛旋,劃出美麗的弧線;姑娘邊敲擊長鼓邊快速旋轉,以形體的動感和美感傳情達意;老年的扮演者不僅注重舞之韻味,而且注重姿態,動作變化繁多,能通過即興表演將心底的歡悅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乞粒舞參與人員多,影響廣泛,是朝鮮族農民群體舞蹈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