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柴舞又叫竹竿舞,在曬穀場或山坡的地坪上,平行擺開腿一樣粗的兩條方木作墊架,墊架上橫放若幹條手腕粗的長竹竿,持竿者雙手相向,各執一條竹竿尾端,把竹竿與墊架、竹竿與竹竿碰擊出有節奏的聲音,稱為“打柴”。竹竿兩端分別由數人執握,兩兩相對,上下、左右、分合、交叉拍擊,發出強烈有力的節奏。舞者跳入竹竿中,來往跳躍、蹲伏,模仿人類勞動狀況和各種動物的動作及聲音。
持竿者姿勢有坐、蹲、站三種,變化多樣。打柴舞由平步、磨刀步、搓繩小步、小青蛙步、大青蛙步、狗追鹿步、篩米步、猴子偷穀步、烏鴉步等九個相對獨立的舞步組成。在有節奏、有規律的碰擊聲裏,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間,不但要敏捷地進退跳躍,而且要瀟灑自然地做各種優美的動作。當一對對舞者靈巧地跳出竹竿時,持竿者會高聲地呼喝出“嘿!嗬嘿!”場合極是豪邁灑脫,氣氛熱烈。如果跳舞者不熟練或膽怯,就會被竹竿夾住腳或打到頭,持竿者便用竹竿抬起被夾住的人往外倒,並群起而嘻笑之。相反,善跳的小夥子在這時,往往因機靈敏捷,應變自如而博得姑娘的青睞。
打柴舞節奏強烈有力,動作古樸粗獷,生動形象,藝術感染力強,有很強的娛樂性,是開展群眾文體活動的較好方式。1957年晉京參加少數民族文藝會演,被譽為“五指山藝術之花”;隨後到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巴基斯坦、日本等多個國家演出時,又被譽為“世界罕見的健美操”。
§§§第四節宗教信仰習俗舞蹈
我國的宗教信仰習俗舞蹈主要有:雲南彝族跳虎節舞蹈、維吾爾族薩瑪舞、冀南扇鼓舞、滿族薩滿舞等。
一、彝族跳虎節
在雲南省雙柏縣小麥地衝的彝族人過年時有“跳虎節”特殊風俗。小麥地衝村16戶人家均為彝族,村民信仰萬物有靈,崇拜山神、土神和保境安民的虎神,即祖先神。彝人認為:虎即祖,祖即虎。虎是彝族部落社會時期“羅羅”部落的圖騰。明代陳繼儒《虎薈》卷三載:“羅羅——雲南蠻人,呼虎為羅羅,老則化虎。”清代乾隆年間的《南安州誌》載:滇中楚雄的彝族支係羅羅每年正月過虎節,村民化裝為虎,跳虎舞。虎節於每年農曆正月初八日落時開始,正月十五在日出前結束。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於村後土地廟遺址,殺雞獻“咪司”(“咪”意土,“司”意主人,咪司即為土主神之意),隨後由本村“畢摩”祭土主請虎神。首先由畢摩為全村成年男子逐一卜卦,卜得上卦的前8人當場化裝。過去是裸身用鍋煙、紅土、白泥畫滿全身,如今僅以黑氈裹身為虎衣,頭上捆紮出兩隻虎耳,身後下方的黑氈捆成粗壯的尾巴,露出臉和手腳畫黑、紅、黃三色條紋,額繪“王”字,頸係銅鈴。至此,人已成虎,不能再開口講話。畢摩念罷祭辭請虎神後,虎王率眾老虎入村。
整個跳虎節期內,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觀虎跳躍和驅趕邪惡鬼怪的一派歡樂氣氛中,當地老百姓都深信隻有通過一年一度的傳統跳虎、敬祭虎神和祈願老祖宗的保佑後,全體村民才能五穀豐登,人丁興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滿幸福。
正月十五為“斬掃禍祟,送虎東歸日”,也叫“八虎拜年日”。八虎拜年從酉時(17—19時)開始,由虎背著兩個代表山神的老人到各家各戶“斬掃禍祟”,頌念驅鬼除邪、禳災納吉的祝詞,拜年、祝福。八虎“斬掃”後,背上畢摩來到村邊一個叫“送虎梁子”的小山頭,經過“靈魂地”和“香火地”到達“送虎地”,跳三圈舞後由畢摩念經,將虎魂送往東方。眾虎卸裝後,全村男女老少聚於送虎地分食“虎肉”(用煮熟的豬肉代替)。吃完虎肉,虎節也就結束了。
二、維吾爾薩瑪舞
是帶有宗教色彩的維吾爾族禮俗性民間舞蹈,在伊斯蘭教年節廣場上表演,流傳於新疆南部的喀什、莎車等地區。薩瑪舞雖受伊斯蘭教影響,卻是從古代維吾爾族薩滿祭祖活動中演化而來,多和歡快的“戛地亞納”(維吾爾語意為“歡樂的”)結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