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方麵,康熙執政前期實行了一些輕徭薄賦、恢複民生的寬容政策,也談不上有什麼卓越的進步,隻是沿續舊式統治手法進行一些整頓而已,且依然以農業生產為重心,擺脫不了重農抑商的傳統理念。他采取一些鼓勵工商業的措施往往是不得不為之,形勢所逼,而另一麵又常常對其加以防範和限製,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後逐步傾向禁礦,不但不允許大規模開采,且下令原未采之礦,一律不許再開。甚至許多已經開采的礦山,也被勒令封閉。到康熙末年,廣東、湖南、四川、河南的礦廠都被禁止。唯剩雲南銅鉛礦產,是國家鑄錢的原料而未遭禁,但也廢止“聽民自售”政策,由官府包買。另外,對其他工廠、商業規模和用工數量等,都有具體的限製。由於不允許外商在中國的自由貿易,壟斷對外貿易的廣州“十三行”也是在康熙年間成立,嚴格限製進出口商貿,這些政策都造成民營工商業生產的衰落。
為封鎖台灣的鄭氏勢力,清初實施“海禁令”,不但片帆不準下海,且頒布殘酷無比的“遷海令”,康熙朝幾度重申,使沿海居民流離失所,謀生無路,乃至大量死亡,生靈之禍,莫慘於此。直到1683年清軍攻取台灣,次年才下令開海貿易。1716年,為隔絕內地與海外的聯係,康熙再頒禁海令,嚴禁商船到南洋諸國貿易,隻可往東洋貿易,並有禁止出海者滯留海外等種種限製。允許外商到中國貿易,到乾隆朝隻留下廣州一個通商口岸,以致貿易萎頓,百貨不通,民生日蹙。海禁對於近代中華民族的發展產生極大危害,不僅沒有海軍,不懂製海權,更有著全局性的深刻影響。閉關鎖國,禁止中國人到海外去,切斷了獲得外界信息的渠道,也喪失了對於科學技術發展的刺激的可能性,將這個黑暗大牢籠中的一條本可以透一點亮的縫隙都給堵住,並直接阻礙了造船業和漁業、鹽業的發展。中國的大門,也就此關上,直到被西方人用槍炮強行打開!
康熙有仁慈、寬柔、真誠、謹慎的一麵,然而也有專橫、殘酷、虛偽、自大的一麵。《清史稿·徐元夢傳》載:侍講官徐元夢因不會射獵,遭皇上責備,上疏辯白,令杖五十,抄沒家產,父母發邊。次日,康熙氣消,令太醫為徐治病,照常侍講。徐求釋父母,才令追回。冬天,有人劾某學士與徐互相標榜,徐被削去官職,投下大牢。翌年被判絞刑,康熙改為重刑,鞭百枷示三月,入內務府服勞役。五年後,康熙想到徐還忠誠,又令回上書房侍講。
廢黜太子事件中,任情治罪甚至濫殺大臣。如內大臣索額圖因是太子黨羽而被幽禁致死,兩個兒子也被處死。與索額圖交好的大臣全遭禁拘治罪,有的因保存有私信就交刑部處死。翰林檢討朱天保因上疏請立太子,就被刑訊逼供,最後處死,所供涉及官員或處死,或幽禁,或戴枷示眾。七十歲大學士王某兩次上疏請立太子,被嚴斥結黨求榮,令趴在宮中石階上擬稿認罪,後發配西北充軍,因王某年老而命其子代行。
康熙在平定“三藩”和抗擊沙俄作戰時雖曾下令鑄造新式武器,如傳教士南懷仁奉命研發神機大炮,還建立了火器營等。但作為以騎射發跡的滿人,康熙沒有看到中國軍隊落後於歐洲的現實,沒有近代軍工的眼光,停止發展新型火藥武器,沒有用現代火器去改良清軍的裝備。有人獻上繳獲的俄軍扳機擊發式火繩槍,康熙僅留下兩支自己玩,其餘下令毀掉。據說當時有人發明了連發火器,康熙也置之不理。從而使熱火器逐漸淡出清軍隊伍,直到鴉片戰爭,清軍依然以大刀長矛等舊式武器為主。去麵對西方的堅船利炮了!
據考,康熙後妃人數實居清朝諸帝之冠,好色可見一斑。康熙醉心於營造一個王權專製下的大一統安定繁榮的虛假局麵,大興土木建造承德避暑山莊和圓明園,這兩個超大級皇家樓堂館所,均在康熙年間開工。其中圓明園越幹越大,後任皇帝前赴後繼,一直幹到大清亡國。鋪張浪費程度,超過古今中外任何一個君王,甚或可說這種醉心園林工程的皇家生活方式,直接為晚清垮台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