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康熙:曆史關鍵時刻的“聖君”(1)(1 / 1)

康熙:曆史關鍵時刻的“聖君”

康熙稱大清聖祖仁皇帝,八歲即位,十四歲親政,在位六十一年,勤奮治國,頗有作為,是中國曆史上難得的明君、好皇帝。說起他對國家的功績可理出一大堆:鞏固疆域方麵,平定西南“三藩”,統一台灣,抗擊沙俄而締結邊界條約,平定蒙古準噶爾部叛亂,冊封班禪而穩定西藏……經濟建設方麵,停止圈地實行更名田,獎勵墾荒,興修水利,攤丁入畝,整理賦稅,發展農業,及一係列有關促進工商業的措施……然而,十七世紀與十八世紀之交,可謂世界史上的關鍵時刻,西方在文藝複興後正掀起思想啟蒙運動與科學技術風潮,產生了一批偉大的思想家與科學家,孕育著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俄羅斯也通過彼得大帝的改革,國力增強而擺脫西方殖民的命運。那麼中國的康熙在這樣的曆史關鍵時刻,對他的事跡到底可作怎樣的評價呢? 康熙在守土禦侮、加強統一方麵的功績是很傑出,但其目的無非是維護王權控製下的大一統秩序,加強中央集權的專製統治而已。雖然在武功方麵頗顯雄才大略,但與中國傳統的帝王並沒有什麼實質性差別,就是說,於社會進步基本無關。然而有關失誤也頗嚴重,如實行“邊禁”,禁止漢人去山海關外謀生,尤其是封禁了東北北部,因為它是滿族的發祥地,導致東北北部地區特別地廣人稀,防備鬆懈。不但極大地阻礙了東北地區的發展,而且使帝俄攫取百萬平方公裏土地易如反掌,十九世紀,俄國人沒費多大勁兒,就占領了東北的大片領土。

最主要的問題是世界發生了很大變化,從明末利瑪竇來中國後,傳教士們帶來了許多先進的科技與文化。在西洋文化的衝擊下,康熙看到了國外有許多先進的器物,也產生了對西方科技的興趣,如在天文、地理、數學、醫學、生物、農藝、工程技術等領域全都學過,乃至有所實踐。但原因僅在於獵奇與賞玩,彙集中外能工巧匠造些西學器物為自己的喜好服務,然後藏之深宮,絲毫沒有覺察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落後,看不到西方科技將會對人類曆史產生的巨大影響,對西學的根本態度是“節取其技能,禁傳其學術”,堅持認為天下最有用的學問依然是“帝王道法”。由是在思想文化、製度文化方麵沒有什麼悟性,依然墨守成規,保守自詡,沒有任何改良創新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