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傳統政治強人的典型代表
三國故事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曹操的大名也同樣婦孺皆知,當時名士許劭對他的評價“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更是不脛而走。這位亂世奸雄的一生,在政治上頗有成就,其內心思維軌跡也具典型意義,而經《三國演義》諸書的渲染,更是赤裸裸地呈現在讀者麵前。可以說,這位奸詐狡猾、手段殘忍的掌權者,在中國政壇上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求,實在是中國傳統政法文化的一位典型代表,具有相當的普遍意義。所以,分析曹操現象所造就的政治文化,及其對中國社會的深刻影響,可以揭示出許多相關的文化基因。
曹操為人的首條原則或座右銘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其代表事跡就是屠殺好友呂伯奢一家,前聽見呂家殺豬就誤殺朋友的家人,後知道誤殺,依然殘忍地殺害出去買酒回趕的呂伯奢,其理由是免得他回去見家人慘死而將此事傳出誤我大事,所以一不做二不休,一起殺了以除後患。做完此事的心態就是:“也罷!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此後,他舉兵報複殺父之仇時,可以不分青紅皂白的大肆屠戮;他為平息士兵對自己的不滿,可以借用管糧官的人頭;他不滿意一些文人的狂傲與自負,便用各種手段將其置於死地;他懷疑華佗的醫術技藝,便殺害了這位中國曆史上的名醫;因兒媳婦衣著豔麗而逼其自盡,並遷怒於其家族,賜死尚書崔琰;他更可以隨意殺害無辜的近侍和姬妾,如某姬妾因沒有及時叫醒曹操而被捧殺……這讓人想到了近代某些大人物“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格言,一直到“文革”中出現大規模的迫害、冤獄,都可說是政治強人“逆我者亡”這一生存原則的延續與影響。*米*花*在*線*書*庫* http://BOok.MIHUA.net
當曹操統一北方,且挾天子以令諸侯,主掌朝政而大權在握時,為什麼沒有篡奪帝位而自立呢?原因在於時機尚未成熟,並非是曹操不想。一是朝中反對派還有勢力,所以曹操瘋狂鎮壓反對力量,大肆屠戮漢室近臣、後妃;二是南有孫權、西有劉備,在沒有統一之際就獨自篡位,恐怕引起全麵的反抗,所以不能不有所顧忌;三是漢獻帝被曹操捏在手裏,完全是一個傀儡,曹操實際上已經君臨天下,隻差一個名分而已,所以沒有必要這麼性急。何況曹操時以周公、齊桓、晉文自許,想要青史留名、名利雙收。曹操隨意拿捏漢獻帝與屠戮漢室近臣、後妃,做到了實篡而名不篡的境地。再如為了得到徐庶,可綁架其母親。總之,為目的可以不擇手段,此類事項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