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改革的展望(2)(1 / 2)

企業債券(corporate

bonds)是企業的主要融資工具之一,其發行成本通常比股票低。中國目前企業債券很不發達,近年來每年的發行量都低於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審批掌握的額度,2004年的發行量僅為327億元。今後應進一步規範企業債券的發行、付息及贖回製度,擴大發行量。企業債券的發行應當用企業的資產及未來的收益為擔保,由證監會負責核準;其利息可根據企業的信譽在基準利率上下一定幅度內確定,並應當每年定時付息;企業應建立償債基金(sinking

fund),每年略微溢價並隨機地贖回一定比例(通常為3%~5%)的債券;證監會應對每一企業債券指定受托人,代表債券購買者監督企業償債,必要時采取法律行動。近年來中國已有個別企業少量發行可轉換債券,應當總結經驗,逐步擴大。

滾動發行短期國債。目前中國的國債都是中長期的固定利率國庫券,其缺點是流動性差,不利於吸收短期閑散資金。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十次委員長會議於2005年12月16日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關於實行國債餘額管理的意見。這意味著自2006年起,中國將參照國際通行做法,采取國債餘額管理方式管理國債發行活動,以科學管理國債規

模,有效防範財政風險。從國債總量管理轉為餘額管理,將有利於改善中國國債的期限結構,為滾動發行短期國債創造條件。筆者於1999年就曾建議發行3月期和6月期的短期國庫券,采用貼現方式計息。由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業務櫃台,以定期滾動的方式向大型金融機構批發性地競價拍賣。由於在實際操作上是周期性地以新債抵舊債,因而能達到動態反映並及時調節市場供求關係的效果。而通過競價收購也可形成加權平均的市場成交價格,即短期國庫券的利率。這種公認的無風險利率可以作為金融市場的利率基準,有助於實現金融市場的規範化。

3.適時調整彙率製度,逐步實現人民幣的自由兌換

自由兌換是指任何一個本國貨幣持有者都可以按照市場彙率自由地把該貨幣兌換成任何一種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提高及國際貿易的增長,為了適應經濟及金融

全球化的發展,理應將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作為我國彙率製度改革的最終目標。中國已於1996年12月1日實現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八條款所要求的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這是外彙管理體製改革的一個重大突破。今後還要在有效防範風險的前提下,有選擇、分步驟放寬對跨境資本交易活動的限製,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要達到這一目標,必須根據國情和

國力,深入研究,循序漸進。

由於中國目前金融體製和外貿體製都還處於改革過程中,實行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條件還未成熟。當前還需要不斷完善人民幣彙率形成機製,保持人民幣彙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筆者在1999年曾指出,中國長期以來實行的是基本上釘住美元的單一聯係彙率製,這對穩定和發展中國的對外貿易是有利的,特別是在美國經濟表現良好的情況下,人民幣也就能

保持堅挺。但是這種彙率製度的缺點是會縮小中央銀行進行宏觀調控的餘地,並增大調控成本,同時也使得人民幣的強弱過分依賴美國的經濟表現。建議適時地將中國的彙率製度改為對美元、歐元與日元的加權聯係彙率製,其權重可根據美國、歐

洲及日本的經濟表現進行調整,最終實現人民幣的完全自由可兌換。這一設想可以稱為調整人民幣彙率製度的“三步

走”戰略。

筆者當時建議可以考慮如下放開的順序:(1)應放鬆由商品和勞務貿易引起的資本項目交易的管製,如貿易信貸、非居民彙回資產、投資收入和受雇本國企業所得的補助;(2)放鬆對直接投資的管製,先放資本流入,後鬆資本流出;(3)逐步放鬆對短期資本的流動限製;(4)信貸管理方麵,放鬆國有金融機構與非居民之間的信貸交易,再逐步允許非金融機構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