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和李世民都是聰明人,他們很快進入了角色,長達十七年的時間裏,他們配合的天衣無縫。
於是便給後世留下了諸多經典:
比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比如經典的《諫太宗十思疏》。
在《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寫到: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衝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
譯文:
身為君主,果真能夠做到:見了想要得到的東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將要大興土木,就想到要適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寧;考慮到帝位高隨時會有危險,就想到要謙虛,並且加強自我修養;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江海是居於百川的下遊;喜歡打獵遊樂,就應該想到國君一年隻可打獵三次的禮度;擔心意誌懈怠,就想到做事要謹慎有始有終 憂慮會受蒙蔽,就想到虛心接納下屬的意見;害怕讒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惡小人;加恩於人時,就想到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賞賜不當;施行刑罰時,就想到不要因為正在發怒而濫施刑罰。完全做到上述十個方麵,擴大九德的修養。
《諫太宗十思疏》堪稱奏疏的經典,值得曆代皇帝細心研讀,雖然魏征並沒有給出具體的措施,但這封奏疏無形之中就是一個皇帝的行為規範。
終貞觀一朝,魏征先後上疏言事二百多件,相當一部分被李世民采用,由此可見,貞觀之治有李世民的功勞,魏征同樣功不可沒。
貞觀十七年正月十七日,奮鬥了一生的魏征終於停止了奮鬥,享年六十四歲。
在魏征病重期間,李世民派往魏征家中慰問的使者不絕於路,同時還安排了一位中郎將長住魏征家中,有情況隨時向李世民彙報。
期間李世民還攜太子李承乾到魏征府上探望,並在魏征的病榻前,指著隨同前往的衡山公主,為魏征的長子魏叔玉賜婚。
恩寵如此,夫複何求?
在魏征病逝後,李世民原本準備極盡哀榮,用正一品的規格為從一品的魏征安葬,然而卻被魏征的妻子拒絕了,理由是魏征一生節儉,不喜歡排場。
最終一代良臣魏征在極簡易的儀式下入土,隻用有篷蓋圍幛的車運送靈柩,心中不忍的李世民登上皇家禁苑西樓遙望送葬的隊伍,流淚不已。
一生功名塵與土,該是蓋棺定論的時候了吧?
蓋棺,論不定!
在魏征身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太子李承乾疑似謀反被廢,李承乾身邊的人被一一清算。
曾經擔任過太子左庶子的杜正倫被貶為交州都督,即日起到越南河內上班;曾經功高一時,出任過吏部尚書的侯君集因卷入謀反,伏誅。
一個被貶,一個伏誅,誰推薦過這兩個人?
魏征!
舉薦這麼兩個人,莫非魏征結黨?
不久,有人給李世民打了一個小報告:魏征經常在上奏疏之前把奏疏給負責做起居注的褚遂良看!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魏征想沽名釣譽,青史留名,他把奏疏的內容透露給褚遂良,就是為了在曆史上留下記錄,彰顯自己的名聲,然而,這不就是向世人顯露皇帝的缺點嗎?
結黨?沽名釣譽?
這個魏征想做什麼?
盛怒之下的李世民當即宣布,衡山公主與魏征長子的賜婚作廢,另外他又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派人推倒了他親筆為魏征書寫的墓碑!
悔婚,倒碑,魏征的形象一落千丈!
兩年後,李世民遠征高句麗失敗,重新想起魏征的好,如果魏征在,或許就沒有那一場徒勞無功的遠征。
已有悔意的李世民派人前往魏征的墓地祭祀,又重新將魏征的墓碑樹了起來。
墓碑又樹了起來,恩寵卻沒有再來,魏征用一己之力為自己的家族帶來了無限榮光,然而他的死,又帶走了家族上空最後一片雲彩。
在他身後,皇帝再沒有賜婚。
在他身後,他的家族逐漸衰敗,一度到了典賣祖屋維持生計的地步。
在他身後,他的五世孫魏謨議事天子之前,有先祖風采,然而魏征一脈終究榮光不再!
1918年,河北邢台巨鹿縣遇大旱,漳河水幹,民眾打井自救,無意中挖出大批古陶瓷;;1921年,北京曆史博物館對巨鹿故城三明寺進行正式發掘。
考古發現:钜鹿南門內路東靠北有一處唐代建築物“魏征祠堂”,祠堂內有唐代所鑄的魏徵鐵像。有人要發掘該祠堂。因南門外有一小村村民皆姓魏,言稱為魏徵後人,前來阻止發掘,所以保存未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