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把來自元寶藏的信一封封都看了,他驚歎於來信的文采和恰到好處,難道元寶藏有這樣的才氣嗎?
等李密寫信詢問元寶藏時,元寶藏坦言相告,有才氣的不是我,而是魏征!
由於李密與元寶藏是上下級關係,李密也不再跟元寶藏客氣,便又給元寶藏寫了封信:把魏征讓給我吧!
這樣一來,魏征就從元寶藏這個小山頭跳到了李密這個大山頭,如果日後李密起義勝利,魏征必定名列開國重臣。
遺憾的是,李密沒能迎來最後的勝利,他的失敗結局,竟然與魏征有關。
李密敗了,因為他沒有聽魏征的話。
當時的形勢是這樣的,李密占據洛口倉,有米有兵,而占據東都洛陽的王世充則是有兵無米,糧草不濟,基於此,魏征建議深溝高壘不必出戰,過上十天半個月,軍中無米的王世充自然會撤退,到時尾隨出擊必然大獲全勝。
從兵法來說,魏征的建議是正確的,然而正確的建議並沒有被采納,李密手下的長史居然衝著魏征說道:““此老生之常談耳!”
魏征有些惱火,回應道:“此乃奇謀深策,何謂常談?”
眼看自己的建議不被采納,魏征拂袖而去,他的內心多麼期望李密能夠叫住他進而采納他的建議,然而,李密最終還是沒有聽魏征的話。
一種不祥的預感從魏征的心中升騰起來,李密要敗了!
果不出魏征所料,李密兵敗如山倒。
原本李密以為自己兵力占優,大米占優,直到麵對餓紅了眼的王世充,李密才明白,窮寇勿鬥,然而一切都晚了!
要麼餓死,要麼戰死,王世充的士兵選擇了後者,當他們抱著“早死早托生”的信念衝向李密陣營時,雙方的士氣已經不是在一個等量級之上。
李密敗了,去向成了問題。
經過再三考慮,李密決定投奔曾經與自己有過書信往來的李淵,此時的李淵已經在長安登基稱帝,那裏或許還有李密發展的空間。
作為李密的隨從,魏征跟著李密投奔了李淵,魏征和李密都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投便投出了一個千古良臣和一個孤魂野鬼。
千古良臣是魏征,孤魂野鬼則是李密。
在投奔李淵之後,魏征經曆了長時間的等待,由於李密不受待見,魏征也跟著受牽連,在長安待了很久,依然沒有起用的跡象。
不能再這麼等下去了,得想想辦法。辦法很快有了,魏征上書李淵:願為唐朝招降納叛。
很快,李淵有了反應,即日授魏征為秘書丞,前往黎陽招降徐世勣。
魏征的機會來了,多年研讀的“縱橫”學說派上了用場,他把自己的遊說對象鎖定了徐世勣。
魏征給徐世勣寫了一封信,信中替徐世勣仔細分析了當前的局勢,話裏話外都傳達了一個意思:投降李淵,很有前途。
其實徐世勣也是一個審時度勢的人,他認清了形勢,火速投降了李淵,這讓魏征高興不已,在魏征的心中他在期待著第二個徐世勣,第三個徐世勣。
李密把來自元寶藏的信一封封都看了,他驚歎於來信的文采和恰到好處,難道元寶藏有這樣的才氣嗎?
等李密寫信詢問元寶藏時,元寶藏坦言相告,有才氣的不是我,而是魏征!
由於李密與元寶藏是上下級關係,李密也不再跟元寶藏客氣,便又給元寶藏寫了封信:把魏征讓給我吧!
這樣一來,魏征就從元寶藏這個小山頭跳到了李密這個大山頭,如果日後李密起義勝利,魏征必定名列開國重臣。
遺憾的是,李密沒能迎來最後的勝利,他的失敗結局,竟然與魏征有關。
李密敗了,因為他沒有聽魏征的話。
當時的形勢是這樣的,李密占據洛口倉,有米有兵,而占據東都洛陽的王世充則是有兵無米,糧草不濟,基於此,魏征建議深溝高壘不必出戰,過上十天半個月,軍中無米的王世充自然會撤退,到時尾隨出擊必然大獲全勝。
從兵法來說,魏征的建議是正確的,然而正確的建議並沒有被采納,李密手下的長史居然衝著魏征說道:““此老生之常談耳!”
魏征有些惱火,回應道:“此乃奇謀深策,何謂常談?”
眼看自己的建議不被采納,魏征拂袖而去,他的內心多麼期望李密能夠叫住他進而采納他的建議,然而,李密最終還是沒有聽魏征的話。
一種不祥的預感從魏征的心中升騰起來,李密要敗了!
果不出魏征所料,李密兵敗如山倒。
原本李密以為自己兵力占優,大米占優,直到麵對餓紅了眼的王世充,李密才明白,窮寇勿鬥,然而一切都晚了!
要麼餓死,要麼戰死,王世充的士兵選擇了後者,當他們抱著“早死早托生”的信念衝向李密陣營時,雙方的士氣已經不是在一個等量級之上。
李密敗了,去向成了問題。
經過再三考慮,李密決定投奔曾經與自己有過書信往來的李淵,此時的李淵已經在長安登基稱帝,那裏或許還有李密發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