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家族與李氏家族的結合,便是高士廉從中撮合,正是他看好了年少有為的李世民,便做主將外甥女嫁給了李世民。

值得一提的是,高士廉嫁外甥女時,李世民和父親李淵還正在太原,那時的李家還隻是晉陽留守,一般官宦人家而已。

至於長孫無忌,其實與李世民從小就熟識,兩人的關係情同手足,後來有了姻親,關係更是親密。

李淵和李世民父子在晉陽起兵時,開始並沒有通知長孫無忌,起兵畢竟是九死一生的高危事業,李世民不知道該怎麼跟長孫無忌說。

令李世民沒有想到的是,就在義軍渡河向長安挺進時,長孫無忌趕了上來,兩個人並沒有過多言語,隻一個眼神便包含了萬語千言。

從此長孫無忌便開始了與李世民並肩作戰的日子,李世民四處征戰,他多數跟在身邊。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事變”,參與“玄武門事變”核心的總共有九人,對於九人的名單,不同的史書有不同的版本,不過無論哪個版本,長孫無忌的名字始終首當其衝。

功成之日,論功行賞,長孫無忌排名第一,因此李世民多次在朝堂上表示:朕有此位,長孫無忌首功!

一方麵長孫無忌是故交,一方麵他又是李世民得位的首要功臣,一方麵他又是長孫皇後同父同母的親哥哥,三大利好消息交集到一起,長孫無忌想不紅都不行!

貞觀一朝,李世民政治清明,然而能從頭紅到尾的其實不多,長孫無忌算一個,房玄齡算一個,杜如晦去世較早,其他如魏征、褚遂良、馬周、岑文本其實在貞觀初期並不紅。

一個人紅一年很容易,紅十年不容易,紅二十年不容易,紅三十年簡直癡人說夢。

長孫無忌從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一直紅到了公元659年,屈指一算,整整三十三年。

貞觀十七年,這一年是大唐王朝的一個重要節點,這一年同樣也是長孫無忌個人奮鬥的裏程碑,在這一年,他協助李世民做了一件大事:廢舊太子,立新太子。

舊太子名叫李承乾,因為生於皇宮內的承乾殿,因殿得名。

由於李承乾成年後行為不夠檢點,再加上魏王李泰不斷與之爭寵,因此李世民起了廢舊立新的念頭。等到貞觀十七年李承乾卷入“疑似謀反”,廢立太子便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李世民與長孫皇後總共育有三個兒子,分別是李承乾、李泰、李治,按照“立嫡”的原則,太子應該從這三個人中產生。

現在李承乾的太子資格注銷了,便要從李泰和李治兩人中“二選一”,李世民本來中意李泰,不料就在準備立李泰的過程中又產生了波折。

已經被廢黜的李承乾抱怨說,都是李泰逼人太甚,如果立他為太子,父皇便掉入了李泰的圈套。

此時李泰又說了一句不該說的話:我隻有一個兒子,我死以後,我就把兒子殺了,然後傳位給晉王李治。

長孫家族與李氏家族的結合,便是高士廉從中撮合,正是他看好了年少有為的李世民,便做主將外甥女嫁給了李世民。

值得一提的是,高士廉嫁外甥女時,李世民和父親李淵還正在太原,那時的李家還隻是晉陽留守,一般官宦人家而已。

至於長孫無忌,其實與李世民從小就熟識,兩人的關係情同手足,後來有了姻親,關係更是親密。

李淵和李世民父子在晉陽起兵時,開始並沒有通知長孫無忌,起兵畢竟是九死一生的高危事業,李世民不知道該怎麼跟長孫無忌說。

令李世民沒有想到的是,就在義軍渡河向長安挺進時,長孫無忌趕了上來,兩個人並沒有過多言語,隻一個眼神便包含了萬語千言。

從此長孫無忌便開始了與李世民並肩作戰的日子,李世民四處征戰,他多數跟在身邊。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事變”,參與“玄武門事變”核心的總共有九人,對於九人的名單,不同的史書有不同的版本,不過無論哪個版本,長孫無忌的名字始終首當其衝。

功成之日,論功行賞,長孫無忌排名第一,因此李世民多次在朝堂上表示:朕有此位,長孫無忌首功!

一方麵長孫無忌是故交,一方麵他又是李世民得位的首要功臣,一方麵他又是長孫皇後同父同母的親哥哥,三大利好消息交集到一起,長孫無忌想不紅都不行!

貞觀一朝,李世民政治清明,然而能從頭紅到尾的其實不多,長孫無忌算一個,房玄齡算一個,杜如晦去世較早,其他如魏征、褚遂良、馬周、岑文本其實在貞觀初期並不紅。

一個人紅一年很容易,紅十年不容易,紅二十年不容易,紅三十年簡直癡人說夢。

長孫無忌從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一直紅到了公元659年,屈指一算,整整三十三年。

貞觀十七年,這一年是大唐王朝的一個重要節點,這一年同樣也是長孫無忌個人奮鬥的裏程碑,在這一年,他協助李世民做了一件大事:廢舊太子,立新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