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太子名叫李承乾,因為生於皇宮內的承乾殿,因殿得名。

由於李承乾成年後行為不夠檢點,再加上魏王李泰不斷與之爭寵,因此李世民起了廢舊立新的念頭。等到貞觀十七年李承乾卷入“疑似謀反”,廢立太子便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李世民與長孫皇後總共育有三個兒子,分別是李承乾、李泰、李治,按照“立嫡”的原則,太子應該從這三個人中產生。

現在李承乾的太子資格注銷了,便要從李泰和李治兩人中“二選一”,李世民本來中意李泰,不料就在準備立李泰的過程中又產生了波折。

已經被廢黜的李承乾抱怨說,都是李泰逼人太甚,如果立他為太子,父皇便掉入了李泰的圈套。

此時李泰又說了一句不該說的話:我隻有一個兒子,我死以後,我就把兒子殺了,然後傳位給晉王李治。

這時褚遂良的奏疏到了,意思很明白,李泰的話不可信,如果要立李泰,那麼還是先把李治處理掉吧!

李世民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他既想立李泰,又擔心李泰即位後對李承乾、李治不利,一個連自己親生兒子都能殺的人,還會在乎兄弟嗎?

在此期間,長孫無忌一直在觀察,他表麵不動聲色,其實他屬意的是晉王李治。

長孫無忌為什麼屬意李治呢,一是因為年齡,二是因為性格。

李泰與李治相比,李泰明顯年齡偏大,這不符合長孫無忌的胃口,如果即位的皇帝是成年人,他會失去施政的空間。

李泰與李治相比,更有主見,性格更堅毅,這樣的人也不符合長孫無忌的胃口,他需要一個相對軟弱的人。

兩相對比,長孫無忌最終倒向了李治,盡管李泰和李治都是他的外甥,但是擁立李治,似乎能收到更大的回報,至少看起來是這樣。

不過僅僅是看起來!

在長孫無忌的擁立下,時年十五歲的李治被立為太子,如果沒有長孫無忌的努力,李治的太子之位多半是得不到的。

在李治被立為太子之後,其實他一度也有被換掉的可能,李世民一度想改立吳王李恪,然而這個想法一經說出,便被長孫無忌否決了。

李世民對長孫無忌說道:“你勸我立李治為太子,可是他性格有些軟弱,吳王李恪倒跟我的性格很相像,我改立李恪如何?”

長孫無忌回應道:“萬萬不可!”

李世民追問道:“莫非你是因為李恪不是你的親外甥?”

長孫無忌正色回應道:“太子仁厚,而且太子是國之重器,哪能如此兒戲般的廢來廢去!”

在長孫無忌的堅持下,這次醞釀中的改立太子無疾而終,李治最終坐穩了太子之位,而吳王李恪隻能在太子的光芒下咀嚼著落寞的滋味。

誰讓你不是長孫無忌的親外甥,誰讓你的母親是隋煬帝的公主呢?

然而這一切又豈是李恪能夠選擇的,人的一生或許什麼都可以選擇,唯獨父母不能選擇。他很幸運,他是千古明君李世民的兒子,同時他又很不幸,偏偏他的母親是前朝的公主,而他的身上則還流淌著隋煬帝楊廣的血脈。

不幸中的不幸,他還很有才,於是他成了長孫無忌的眼中釘,不拔不快,不死不休!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千古明君李世民的生命走到了盡頭,在病榻前他把李治托付給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從這一天起,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的身份便是先帝托孤之臣,在新皇帝的治下,他們注定是左膀右臂。

貞觀二十三年的年號從五月二十六日後還在延續,一直延續到這一年的年底。

新的一年來臨時,新皇帝李治宣布年號為“永徽”。

後世的人看皇帝的年號隻是看一個名稱,其實皇帝的年號很有講究,李治的年號“永徽”,其實裏麵包含著“蕭規曹隨”的意思。

“永徽”,永遠的永,徽章旗幟的徽,“永徽”,繼承先皇遺誌,高舉貞觀一朝大旗之意。

李治的“永徽”年間,政治上基本延續了貞觀年間,變動不大,這總共六年的時間裏,李治基本做到了“蕭規曹隨”,因此這六年被視為“貞觀之治”延續,在曆史上也有自己的名字“永徽之治”。

從李治登基起,舅舅長孫無忌就成為李治時刻都離不開的重臣,盡管長孫無忌避嫌辭去“知尚書省事”(主持國務院工作)的高位,但李治依然讓長孫無忌以太尉身份參與朝政。

事實證明,永徽年間的政府大權確實掌握在太尉長孫無忌的手中。

永徽四年,長孫無忌的權力達到巔峰,這一年,他編織了一張“謀反”的大網,將吳王李恪、荊王李元景、房玄齡的兒子房遺愛、柴紹的兒子柴令武、高陽公主、巴陵公主、名將薛萬徹統統裝了進去,除兩位公主被勒令自盡外,其餘人一律處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