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選擇武則天做對手,下場是明朗的(3 / 3)

遺憾的是,這次遠征高麗,雖未慘敗,但最終也告失敗,這一切都被褚遂良不幸言中。

貞觀十七年,這一年對於貞觀一朝是個分水嶺。

這一年,太子李承乾被廢黜,晉王李治被立為新太子。

這一年,千古良臣魏征病逝,勸諫皇帝的重擔轉到了褚遂良的身上。

就我個人感覺,我認為魏征的進言原則性的東西多,卻空洞無物,有時純粹是為了進言而進言,而褚遂良的進言,既有原則性的東西,也有很實際的東西,這樣的進言其實對皇帝的幫助性更大!(一家之言)

從貞觀十七年開始,褚遂良的地位逐漸上升。

貞觀十八年,升任黃門侍郎(正四品),參綜朝政,有了“參綜朝政”這四個字,褚遂良便成了宰相委員會中的一員。

貞觀二十年,加授銀青光祿大夫(從三品,副部級)。

貞觀二十一年,兼任大理卿(最高法院院長,從三品,副部級)。

貞觀二十二年,升任中書令(最高立法長,正三品,正部級)。

貞觀二十三年,太宗李世民病危,長孫無忌與褚遂良進入李世民的臥室,接受李世民的臨終托孤。

李世民指著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對太子李治說道:“無忌、遂良在,國家之事,汝無憂矣!”然後又專門囑咐褚遂良說:“無忌盡忠於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讒人間之!”

一語成讖!

李世民在臨終時擔心將來會有人離間李治和長孫無忌的甥舅關係,沒想到,幾年後,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李治和長孫無忌之間出現了第三者!

誰?

小三的名字叫武則天!

在武則天進宮之後,皇帝李治的重心開始發生偏移,從原本無條件信任長孫無忌和褚遂良轉變為逐步倚仗武則天,在他看來,武則天是他的妻子,是自己人,而長孫無忌和褚遂良說到底還是外人。

以廢王皇後為起點,皇帝李治開始扶武則天上位,這一切看似隻是廢立皇後,其實卻是皇帝李治收權的開始,收的便是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的權。

這是一場皇權與相權的較量,隻不過以廢立皇後為名,審時度勢的老將李勣看清楚了其中的局,他悄無聲息的躲開了;長孫無忌是宰相群的代表,他無處可躲,隻能抗爭;而褚遂良,如果他願意他也可以悄無聲息的躲開,然而他卻堅決地與長孫無忌站在一起,他試著保護長孫無忌。

然而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的,他們的對手武則天不是一個人,武則天的背後還站著皇帝,這是一場必輸無疑的較量。

褚遂良和長孫無忌是不幸的,如果不是遭遇武則天這個千古難遇的強悍女人,他們或許還會與皇帝一起繼續幸福的生活,很不幸,他們遭遇了武則天。

公元655年,褚遂良和長孫無忌對於武則天的抵抗失敗,托孤大臣就此走上了下坡路。

這一年九月,中書令褚遂良被貶出長安,出任潭州都督,潭州即現在湖南一帶,總部位於長沙。

兩年後,褚遂良又調任桂州都督,桂州的總部在今天的廣西桂林市。

桂州都督任上屁股還沒有坐熱,調令又來了,即日起調任愛州都督。

愛州的總部,在今天越南的清化市!

長安越來越遠,從此長安隻在記憶之中。

其實在褚遂良的記憶裏,貞觀二十三年太宗臨終托孤的場景他記憶猶新,在太宗駕崩之後,時年隻有21歲的李治抱著他的脖子痛哭不已,還是他和長孫無忌不斷安撫,才平息了李治的心。

一切相隔隻有八年,記憶深處的東西,怎麼能說忘就忘呢?

或許李治也沒有忘,隻是他不想再提起!

在褚遂良人生的最後時刻,他隻有一個願望:終老長安,然而這個願望沒能出現。

他給皇帝的上書如泥牛入海,毫無消息。

一年後,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在遠離國都長安的愛州終老,享年六十三歲。

再一年後,同為托孤重臣的長孫無忌被誣謀反,在黔州被逼自殺,而褚遂良的兩個兒子受牽連,被流放愛州,途中被誅殺。

四十六年之後,唐中宗李顯複位,以武則天遺詔之名為褚遂良平反,追複爵位。

斯人已逝,一顆忠心憑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