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雙重轉型的任務至今尚未完成。改革需要深入,發展也需要繼續,並雙雙登上新台階。
那麼,改革和發展之間的關係有沒有變化?沒有變化,仍同過去30多年一樣,繼續以體製轉型來帶動發展轉型,即繼續以改革促進發展,為發展開路。關於這個問題分三個方麵來論述。
(一)內生力量和外生力量
什麼是內生力量?這是指一種體製及其所具有的機製所發生的作用。改革就是為了清除新體製或新機製建立過程中的障礙和阻力。
什麼是外生力量?這是指外界對經濟運行發生作用的某種力量,它從外界對經濟活動進行幹預;或對經濟活動進行刺激,或對經濟活動進行抑製。改革就是為了把外生力量的幹預減少到正常的程度,不要讓外生力量的幹預削弱體製及其具有的機製所產生的自我調節作用。
不妨以一個人的健康為例。一個人如果能健康地生活和工作,一定要有完善的內生機製;如果生病了,自身內部調節機製是能夠克服障礙和恢複健康的。外生力量就像必要的時候需要服藥或動手術一樣。相對於外生力量而言,內生力量畢竟是最重要的。
到目前為止,盡管我們的改革開放已30多年,但內生力量還不健全,主要靠外生力量來調控經濟。比如說,我國存在一種“投資衝動怪圈”的現象。從最近幾年的情況可以清楚地看到:地方政府、各個單位都希望加速發展,因此要求增加投資、增加項目、增加信貸,這樣,投資加大了,項目增多了,信貸擴張了,經濟也就上去了,結果發生了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發生後,中央政府就依靠外生力量來壓抑,地方政府感到困難,財政收入下降,產值下降,企業不振,就業也減少了,中央政府不得已再次啟動外生力量調控,刺激經濟,恢複經濟快速增長。如此周而複始,一會兒經濟上去了,一會兒經濟又緊縮了。這表明內在的機製並沒有發揮很好的作用。外生力量在某種程度上取代了內在力量。
繼續推進改革,就是要完善體製,讓體製所具有的機製發生應有的作用,讓外生力量的調控成為輔助性的。
(二)階段性成果和目標模式
從1979年到現在已30多年,我們在改革開放方麵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這些僅僅是階段性成果,還不能說已經實現了目標模式。我們的目標模式是明確的:從體製轉型方麵說,我們的目標模式是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從發展轉型方麵說,我們的目標模式是實現工業化,建立現代化社會,使全國人民走向富裕,使和諧社會得以實現。改革要深化,發展要再接再厲,不可鬆懈。改革和發展都不可半途而廢。中途停止下來,可能前功盡棄。
要知道,經濟中很多問題不是靠宏觀調控可以解決的,要靠改革的繼續和深化。舉一個例子:現在出現了“社會階層凝固化”現象,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現在還不如剛改革之時。改革開放初期,77屆、78屆、79屆大學畢業生(甚至20世紀80年代內各屆大學畢業生)的社會流動渠道是通暢的。社會垂直流動和水平流動是調動人們積極性的主要方式。然而現在,“社會階層凝固化”造成了水平流動特別是垂直流動的渠道的堵塞,這又形成了另一種現象,即“職業世襲化”。比如說,父親是農民工,兒子還是農民工,孫子以後也可能是農民工,這就是“社會階層凝固化”和“職業世襲化”的表現。這種情況要通過體製轉型才能解決,宏觀調控解決不了這樣的問題。
再說,城鄉二元體製至今仍未消失。計劃經濟體製有兩大支柱,一個支柱是國有企業體製,另一個支柱是城鄉二元體製。過去30多年的改革,主要圍繞著國有企業體製改革而展開,這一改革至今已取得很大進展,當然還有些問題有待於繼續解決。雖然城鄉二元體製在過去這段時期多少有些鬆動,但基本上尚未解決。
城鄉二元體製不同於城鄉二元結構。城鄉二元結構自古就有,而且今後較長時間內還會存在。但城鄉二元體製是計劃經濟體製的產物。1958年戶口一分為二,農村戶口和城市戶口分開了,城鄉被隔離開來,農村戶口和城市戶口都不得自由遷移。這種劃分使得農民處於與城市隔絕的狀態,城鄉居民權利不平等,大大阻礙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而城市二元體製絕對不是依靠宏觀經濟調控就能消失的,所以一定要深化改革,才能改變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