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國經濟正在逐步實現雙重轉型(2)(1 / 1)

(五)必須不斷自主創新、產業升級

在雙重轉型中,要不斷提高企業的競爭力,而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核心是鼓勵自主創新。如果自主創新不足,產業遲遲未能升級,企業的競爭力不足,在日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中國必將喪失自己的市場份額,或者又會回到過去依靠資源出口、初級產品出口以獲取外彙、進口必需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境地,這就難以實現現代化的目標。而自主創新的成效既取決於知識產權的保護,也取決於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和激勵。人力資源政策應得到更多的關注,得到更有效的貫徹。

(六)必須不斷提高經濟質量

相對於較早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國家而言,環境壓力在中國顯得更為突出。中國在雙重轉型中,必須重視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1979年以來的經驗告訴我們,經濟增長固然重要,但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更加重要。經濟增長的質量高低,除了結構的優化是標誌之一而外,還有另一個標誌,這就是環境保護、節能減排、資源合理利用和清潔生產。環境是我們和子孫後代共有的,資源是我們和子孫後代共享的。隻有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我們才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七)城鎮化是今後若幹年內最有潛力的投資機會

城鎮化率的提高是雙重轉型的成果,同時也是繼續實現雙重轉型的助推器。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城鎮化的進度是異常緩慢的,甚至在某些年份還出現了“反城鎮化”的趨勢,即不但不允許農民進城,而且還把一部分城市居民強製遷入農村。直到雙重轉型過程開始後,情況才有所好轉。提高城鎮化率已是大勢所趨。城鎮化將是今後若幹年內最有潛力的投資機會和擴大內需的機會,能保證中國經濟增長繼續以較高的速度推進。

(八)大力發展民營經濟

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雙重轉型中,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不僅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更主要的是為了調動民間的積極性,包括調動民間資本的潛力。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的關係,無論是“國退民進”還是“國進民退”,都不應是國家的方針。國家的方針是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共同發展,它們之間既有合作,又有競爭,進而形成雙贏的格局。這既是對經濟增長最有利的,也是對社會安定和諧最有利的。

以上八項經驗說明了中國雙重轉型之路是怎樣一步步走過來的。總的說來,這些經驗表明了這樣一點:中國有中國的國情,不根據國情進行轉型,什麼經驗都不會產生,也不會有“中國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