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發展經濟學中,經濟轉型是指從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而計劃經濟體製的推行則被認為是另一條通往工業社會的道路,“十月革命”以後的蘇聯正是這樣走的。
中國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末的實踐表明,依靠計劃經濟體製轉向工業社會是一條不成功的道路。這是因為,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在計劃經濟體製之下,雖然可以建立一批大型工業企業,但效率不高,代價過大,而傳統農業社會中的種種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以新的形式凝固化了,所以農業發展是失敗的,農村是落後的,農民的生活依舊終年辛苦,難以溫飽,而且農民的人身自由受到很大的限製。
從1979年起,中國進入了雙重轉型階段。雙重轉型是指體製轉型和發展轉型的結合或重疊。
什麼是體製轉型?就是從計劃經濟體製轉向市場經濟體製。
什麼是發展轉型?就是從傳統的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
兩種轉型的結合或重疊是沒有前例的,也是傳統的發展經濟學中沒有討論過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一些新獨立的發展中國家,由於那裏過去不曾實行計劃經濟體製,所以隻出現發展轉型,即從傳統的農業社會逐步轉向工業社會。而1979年以後的中國則不同,一方麵,要擺脫計劃經濟體製的束縛,以市場經濟體製代替計劃經濟體製,這就是體製轉型;另一方麵,要從傳統的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使中國成長為一個現代化的國家,這就是發展轉型。
總結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與發展實踐,中國在推行雙重轉型過程中積累了一些經驗,可以把這些經驗歸納為以下八項。
(一)體製轉型是雙重轉型的重點
在雙重轉型中,重點是體製轉型,即從計劃經濟體製轉向市場經濟體製,並要以體製轉型帶動發展轉型。這是因為,計劃經濟體製對中國經濟的束縛和限製是全麵的;既包括城市,又包括農村;既包括工業,又包括農業;既包括城市居民,又包括農民。如果不打破計劃經濟體製的束縛和限製,中國不僅不可能實現從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而且中國轉型的目標(使中國成為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也是無法實現的。
(二)思想先行
在雙重轉型準備階段,必須解放思想,清除計劃經濟理論的影響,否則改革與發展都寸步難行。1978年中國所進行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使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進而啟動了改革和對外開放。1992年初,鄧小平同誌的南方談話又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使中國走上了改革和發展的快車道。因此可以說,中國雙重轉型在短短的30多年內之所以能取得這樣大的成果,同“思想先行”是分不開的。
(三)產權改革是最重要的改革
在雙重轉型中,必須把產權問題放在改革的首位。在計劃經濟體製下,產權模糊、投資主體不確定、投資方的權利和責任不清晰是改革的主要障礙,也是發展的巨大阻力。因此在體製轉型中,產權改革是突破口,是主線;在發展轉型中,產權界定和產權清晰是動力源泉。對廣大農民來說,土地權益需要確定,住房產權也需要確定,而且確權工作應當落實到戶,這既有利於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也能使農民獲得財產性收入,用於改善生活、擴大再生產和創業。
(四)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改善民生
在雙重轉型中,一定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是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和縮小地方收入差別的重要途徑。在宏觀經濟政策目標中,就業是重中之重。考慮到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是雙重轉型中需要認真解決的迫切問題,所以在轉型的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就業問題。同時,由於新的工作崗位是在經濟增長過程中湧現出來的,所以經濟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速。經濟增長率過高當然不行,但如果經濟增長率偏低,則會產生更大的就業壓力。再說,擴大內需同改善民生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唯有擴大內需才能使中國經濟增長逐漸轉入良性循環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