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中國以及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都已察覺到經濟增長質量的重要性,而經濟增長質量中最主要的是使資源消耗率不斷下降,使環境質量不斷改善。要知道,資源濫采、濫伐、濫用,後代子孫顯然會因資源枯竭而生活陷入困境,甚至我們這一代人也會因為資源消耗過度而難以正常生活。同樣的道理,如果這一代人在工業化進程和城市化進程中,對環境有嚴重的破壞,廢水流入江河湖泊或海灣,使水源受到汙染,廢氣使空氣汙濁,廢渣到處堆放……人們會因此患上不治之症,難以健康生活。這樣,經濟增長得越快,人們的生活環境越受到破壞,不要說後代子孫難以存活,就連這一代人也將瀕臨絕境。這樣的環境,經濟高速增長又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無論第一層次還是第二層次的國有資本體製的改革,都必須把資源的節約使用、環境的清潔和治理視為重要的社會責任,對此不能有絲毫放鬆。但在國有資本配置層次上履行上述意義的社會責任和在國有企業層次上履行上述意義的社會責任的做法是不一樣的。
對國家投資基金公司來說,既然它們的任務是提高國有資本配置效率,讓既定的國有資本有更為合理的配置,從而達到優化投資結構的目的,所以國家投資基金公司唯有考慮全局,才能落實優化投資結構的任務,既保證新興產業的發展狀況,又保證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既節約資源,又治理環境,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那種單純為了提高國有資本投入的收益率而以此作為國有資本重新配置的首要任務,是不符合當初進行國有資本配置體製改革的初衷的。
至於經過國有資本體製改革而形成的國有企業,則同一般企業一樣,處於公平競爭的地位,一律遵守國家規定的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工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製度。而且國有企業作為國家控股的市場經濟主體,有義務帶頭遵守這些規則,盡到應有的社會責任。在同一行業中,其他企業往往把目光盯在國有企業身上,它們認為國有企業在遵守有關節能減排和消除環境汙染方麵應當起表率作用。這是對國有企業的一種鞭策,也是一種期望。希望國有企業在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方麵不要讓眾多企業失望。
五、國有資本體製改革後,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有廣闊的合作前景
近幾年,社會上流行著“國進民退”的說法,這主要指在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和此後的歐債危機期間,不少以出口歐美為主要業務的民營企業停產了,歇業了,在它們經濟困難的時候,由於貨幣政策趨緊,很難得到銀行貸款,相形之下,國有企業卻有較大的融資能力,銀行紛紛找上門來,願意貸款給國有企業。這正是社會上流行的“國進民退”說法的真相。我們這幾年在廣東、浙江、江蘇等省的幾個大中城市調研後,感到這是事實,不能否認。
加之,在這些年內,我們在對一些地方的調研中還發現一個事實,這就是在項目招標時,民營企業往往被排斥在外,或者是因為消息封鎖,非知情人不能得到信息,或者不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參加者,從而民營企業頗有怨氣。這也是社會上流行的“國進民退”說法的依據之一。
盡管“國進民退”的說法近幾年在社會上流行,而且民營企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情況也時有發生,但應當指出,無論是“國進民退”還是“國退民進”都不是政府的政策目標。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都應該得到政策的支持,公平競爭,共同發展。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有競爭,有合作。競爭實際上是一種競賽,誰能在自主創新、技術突破和產業升級中走在前麵,擴大市場份額,誰就是競爭中的勝利者。競爭或競賽之中會有失利者,甚至會被淘汰出局,但隻要是公平競爭的結果,那也不能不被看成是市場經濟中的正常現象。企業破產也是正常的。何況,企業破產隻不過是生產要素重新組合的開始。市場經濟正是在生產要素不斷重新組合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