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變化巧妙的造景手法(2 / 3)

頤和園是皇家園林最完整的代表。在其政治活動區內的仁壽殿殿前雖有花木山石的點綴,但總有一派皇家的威嚴氣氛。殿後是一道逶迤的土石假山,走入山道,隻見兩邊樹木蔥鬱,峰回路轉,三兩步間,一幅高閣、平湖、遠山的壯麗圖景就呈現在麵前,這是在山道中料想不到的,即使手中持有導遊圖,看過上麵印著這幅畫麵,第一次來遊的人,也難以想象是在這裏欣賞到它。障景的巧妙作用,就在這裏顯示了出來,所謂欲揚先抑的布局,必須通過障景去實現,這種戲劇化的手法,是利用景觀情境相反相成的。

對景幾乎隻是專從視覺上說的,不管身在園中的什麼位置,對麵都要有景可看,以湖池為中心的園子,隔岸景物,往往是互為對景。講究的園林布局,那怕是遊廊的每一個轉折,迎麵都要有賞心悅目的景物。園子不分大小,對景總是要有的,像頤和園昆明湖上的南湖島和十七孔橋,就是萬壽山的對景。要是以南湖島和十七孔橋為主體,萬壽山就成了對景。凡是對景,要是從室內、廊內通過門窗看過去,就成了框景。

框景作為造園的另一種手法,往往最能取得效果,容易被人接受。框景是利用門框、窗框向外眺望所取得的景色畫麵。杜甫有兩句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應該是框景的效果。

框景為什麼容易取得效果呢?因為景色一經框住,便出現四圍有明確界線的景色,產生了畫麵的感覺。框圓是圓形的畫麵,框方是方形的畫麵。框外的景物一律被剪裁了去,屏障了去。框景處理得好,就像嵌在牆壁上和門洞裏的一幅畫。古代園林的框景處理,形式多樣,總以得到精彩的畫麵為目的。在北京的皇家園林中,有一種什錦燈窗,用不同形狀的洞窗,排列在半廊的牆壁上,在廊中漫步,可以看到不同形狀的窗框中出現的畫麵。有時隨著腳步移動,畫麵內容不變,畫框的形狀卻不斷更換,平添了許多趣味。揚州瘦西湖上有一個俗稱釣魚台的亭子,建在伸入水中長堤的終端。這座亭子的四麵都是圓洞門,三門臨水,一門麵對走進它的堤路。從堤上向內看去,可以透見兩門中同時分別框取的畫麵,一個框取法海寺的白塔,一個框取五亭橋。這兩處都是瘦西湖上著名的建築物。從這裏看去,別有一番意境。最巧妙的是,由於透視角度,框取五亭橋的是正圓形,而框取白塔的圓門呈直立的橢圓形,都和建築物的形狀相適應。凡是到過瘦西湖的遊人,都要找到這一景看一看,並攝影留念,這就是古代園林框景的魅力。

移景是另一種概念,實際指的是仿建。這種仿建以皇家園林最為突出,圓明園、避暑山莊和現在的頤和園內,都有許多景色是移植而來的。最大的景物移植仿建,應是清漪園的昆明湖,它完全是模仿杭州西湖展拓定型的。這不但有乾隆的詩為證,而且,至今這兩個風景湖泊,仍然有著極其近似的平麵形狀和水上堤島的分布。圓明園和避暑山莊,都有照著江南名園規劃建造的整座整座的景區或園中之園。但是保留最完整的園中之園,是頤和園內的諧趣園。它的原型是無錫的寄暢園,自仿建以來,各自又有了200多年的變遷,至今將兩園相比較,還有著許多不難辨認的親緣現象,極其神似。可惜,清代皇家園林中“移天縮地在君懷”的大量移植的園中之園,都毀於1860年的英法聯軍之手,已無法從實物上加以比較了。

在私家園林的一些景區過渡的變化之中,這種先抑後揚的手法隨處皆是,反複運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複製了蘇州網師園的一角殿春簃〔yí疑〕庭院,稱做明軒,陳列展出。本來網師園中的這座庭院是藏在主景以外的角落裏,別有洞天,意外出現,進入後大有窺破天機的樂趣,隻孤立地複製這一角,難得出人意外的戲劇效果。障景的手法變化無窮,沒有障景的園,一目了然,一覽無餘,還有什麼趣味可言呢?障景手法的出現,反映了古代園林藝術的追求旨趣,欣賞它,要領略它寓情於景的立意,要玩味它觸景生情的奧妙。中國園林的情景,是經得起咀嚼和推敲的。

在私家園林中,也有著許多成功的借景範例。無錫寄暢園將錫山上的龍光塔借入園中,開闊園中景物視野,可謂遠借、仰借。揚州何園將隔牆的片石山房假山峭奇的主峰納入園內的畫麵,造成園外有園、兩園一體的錯覺,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園內假山的選石和堆造手法,有意與園外假山風格接近,可以說這是近借的佳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