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造園藝術,在世界園藝史上獨樹一幟,有著自己獨立的體係,形成多種風格和流派,習慣以北方風格和南方風格來區分。北方園林,風格宏麗、雄壯,南方園林風格清秀、婉約,但它們所具有的藝術語言和詞彙是同一的,憑著這些豐富的詞彙作出了許多流傳千古的好文章。
在分析古代園林藝術時,另一個被提得最多的手法是借景。如果要給借景下一個定義,那就是將園外的景物,組織到園內所能看到的畫麵中來,與園內景物渾然一體,從而突破園子的有限空間,豐富園景的層次。這種巧妙的手法,是在充分利用周圍環境的有利因素和避開不利因素而完成的。在古代各種類型的園林中,都有傑出的範例。在皇家園林中首推頤和園的借景。頤和園西部數十裏以外的西山群峰,從園內看去,一脈相承,北高南低,稍近的玉泉山和山頂寶塔,浮現在群峰之前,使西山群峰層次分明,重點突出。園內,萬壽山前山宮殿,倚仗山勢嚴整排列展開,佛香閣拔出峰頂,居高臨下,山下是浩淼的昆明湖,一線西堤綠柳,將西部園牆全部隱去,抹去了園內園外的明確界線。由園內東部向西眺望,萬壽山佛香閣為前景,西堤玉泉山為中景,西山群峰為遠景,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尤其是萬壽山所托起的佛香閣,壯麗多彩,將蔥蘢的群峰秀色、玉泉塔影凝聚在以它為主體的畫麵之中,昆明湖又恰到好處地把這個畫麵全部倒映出來。皇家園林中好的借景還有在北海靜心齋的疊翠樓上所看到的,以白塔為近景,景山為遠景的畫麵。在承德避暑山莊內,許多風景畫麵,都涵有罄錘峰的形象,在山區看到它,是奇峰突起,在湖區看到它,是水中的倒影。在夕陽西下的頃刻間,著名的“錘峰落照”景色出現了,山莊沉浸在寂謐〔mì密〕而神聖的暮色餘暉中。借景,往往是以天空為背景的,有著自然幻化的成分。借景中又有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種種區別,這些手法常被運用,但要運用得好,卻也不易。
我們在遊覽古代名園時,往往聽到導遊人員給我們講這個園子建造時,如何因地製宜。什麼叫因地製宜呢?造園的選址,往往都受到條件的限製,一般說,占地麵積有限,環境也受到已經存在的周圍條件的製約,並不像一張白紙,愛畫什麼畫什麼。皇家園林的主人是皇帝,他也不能跳出這個規律去造園,隻是他在選擇環境、圈定園址時有更多的自由。從占地麵積說,私家園林都是較小的。從現存南、北方園林中許多一畝園、半畝園的名稱中就可以看出占地的情況。清末蘇州著名海派畫家吳待秋所住的殘粒園,占地才140平方米,還不足1/4畝,確也有山有水,有橋有閣。還有更小的園子,如揚州的容膝園,隻能供三朋四友在園內促膝談心,也是有廊有亭並疊有山石。這是說占地小。占地平麵的狀況,也是一個決定因素,一般說,可以建園的基址,多是不規則的,這應該說是不利於建園的。清代建於紫禁城內的乾隆花園,便是在四麵宮殿已經存在,空出的一片長160米、寬37米的狹長平麵上建成的。中國古代名園的平麵圖,幾乎都是一個不規則的平麵。麵對這些難以處理的地形,造園匠師們卻處理得非常之好,又非常之妙,往往使人拍案叫絕。這是園址的平麵形狀。關於園址的地形利用,則有更多的講究。一是照顧水源的來路,一是將高就低、盡量少費人工。所謂因地製宜,就是說充分利用園址的有利因素,排除、轉化不利因素。清代的承德避暑山莊園址的選定,除去選址的一般要求外,還有政治上的考慮,因而先有避暑山莊,後有承德城市。總之,造園的基本條件是園址。在選定的一角天地裏,要設計出稱心如意的園景,就像一個琢玉巧匠,麵對一塊璞玉,把玩再三,胸有成竹,然後才能下手創作。《園冶》將造園選址用址的過程,稱為相地。在相地過程中,許多自然因素要綜合考慮。如室內外的采光,既決定全園的向背,又要照顧廳堂的位置和建築出簷的深淺。綠化植物生長條件,既要考慮光照、水源、風向,又要考慮與周圍建築環境的協調。甚至造景的寓意,都要事前有所構思。用現在的說法,真是一個係統工程。這一步驟屬於現代建築程序中的規劃設計程序。古代造園匠師們充分認識到這一步驟的重要性,不能不說是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獨樹一幟、取得傑出成就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本來,點景是盆景手法的專用詞,現在沿用很廣,所謂“萬綠叢中一點紅,惱人春色不須多”,點景的用意是應該精、少、小的,關鍵在於點活,點出神氣,點出意境。用山石點景,用亭子點景,都要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走進蘇州留園,門內是不太大的門廳,四麵隻見走廊,中間一方天井,廊壁間開有許多漏窗,窗外看不到什麼惹人的景色,隻是又透見一些漏窗,幾經曲折,才從廊的盡頭窺見園景一角。這種入園的安排,園園相似,但又巧妙不同。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榮國府歸省慶元宵”中有許多描寫都是說的障景,如進園門後:“隻見一帶翠障,擋在麵前。眾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賈政道:‘非此一山,一進來,園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這座翠障,便是大觀園門內以假山設置的障景。用假山做障景是比較普遍的手法。還有經常用的單塊太湖石豎立在門內堂前的,也起了屏擋的作用,雖然在瞬間便能繞過去看見了究竟,但是,隻因一擋,不但由外向內看,豐富了層次,增添了趣味,而且由內往外看,也起到了同樣的效果。所以,凡是設障景的地方,不但像戲劇的分幕場次,而且也像文章中的段落,發揮起承轉合的作用。障景主要的目的不在於分割,而在於聯接,在於將園景糅合成一個完整的序列,將不同的景致和不同使用功能的景區有機地貫穿在遊覽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