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變化巧妙的造景手法(3 / 3)

點景的涵義最廣泛,意思是說,應該有景物的地方要點綴出景物來,小到一石、一樹,大到一座假山或一座廳堂,甚至山頭蓋一座寶塔,水上堆一個島嶼。總之,要把景物點出來。沒有的要點出;不明顯的要點明;呆板的要點活。點景的體量大小是相對的,點景的體量不一定小。主景相對於另一處景也可看成是點景。如頤和園內的廓如亭(俗稱八方亭)都說是全國最大的亭子,走近一看,確也是一座龐然大物,但對於萬壽山上密集的建築群來說,它正是一處點景,要沒有八方亭,這頤和園的總布局就會感到失去了平衡;有此一景,便把東堤南端十七孔橋一帶點活了。

承德外八廟分布在避暑山莊外圍的東部和北部山坡上,環護著避暑山莊。既是山莊的借景,又互相為對景,每一座寺廟本身,又都構成風格特異的寺廟園林。它們集漢、藏、蒙民族風格的寺廟建築於一區,形成一個完滿的整體。這組宏偉寺廟的出現,當然有其更為深刻的政治和曆史原因,但是它們之間有機地組合所形成的特有景觀價值,不能不說是古代園林造園手法的高度體現。說穿了,借景是園林在空間上的景觀組合,是造園家的宏觀控製。不管是誰,在避暑山莊與外八廟,憑靠其中任何一座建築的石造雕欄,極目遠望,都有歎為觀止的感受。

在自然風景園林和寺廟園林中,借景手法的運用,更是豐富多彩,往往互為借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並在此基礎上又有對景、框景、透景等巧妙的手法出現。

還有一些被各種園林著述所提到的造景手法,如點景、對景、框景和移景,有的在前麵已經提到過。這些名稱是在研究古代園林的過程中,概括出來的,它們的涵義不完全相同。

第一種障景手法,一般用在與園外相接觸的部分,如處於鬧市中的園林,牆外往往就是街道,牆內卻是山林,這在江南一帶私家園林裏,幾乎是園園都要遇到的問題。一般屏障的手法是沿牆堆疊假山,山上栽植綠化植物,隱去園牆,或使園牆時隱時露,總要將園外就是鬧市的感覺排除掉。無錫寄暢園園門正當秦園街,門內就是園子的精彩部分,就因有此一障,春花秋葉,無時無刻園內都能體現出安靜深邃的美。頤和園中仿造寄暢園所建的園中之園諧趣園,東部牆外就是街道,現在街道上車水馬龍,絡繹不絕,由於離牆內不遠處,有沿牆長近百米的土山,高過牆頭,山上蒼鬆翠柏四季常青,既看不到牆和牆外的紛雜街景,又聽不到街市的喧囂之聲,諧趣園不失為頤和園中最具幽靜之美的一角。而且,由於土山與廊榭的有機組合,給人以山後藏景、園猶未盡的錯覺。這是一個運用極其普遍的造園手法。幾乎成為一種陳式。就好像章回小說中的“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一樣,雖是俗套,但在什麼骨節眼上打住,卻各有巧妙之處。古代園林藝術和我國古代文化的其他門類,是一脈相承的,從這裏也可窺見一斑。

框景的對麵,必須要有對景,空框或不成景的框都是敗筆。所以園林中各種造景手法的運用,要綜合考慮,巧妙搭配,交融貫通,左右逢源。用各種手法所造出的景,才能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一個完整、完美的園林。

移景和複製不一樣,由於園林總是要受到自然條件的局限,做不到分毫不差,一模一樣,因此隻能用寫意的手法,使其在似與不似之間。移得好的,反而能取得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效果。

障景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為了遮擋掉不利於景觀的景物;一是屏障遊覽過程中不馬上出現的景物。

與借景手法相輔相成的另一個運用較多的手法是障景。障景是屏擋住景物的意思。用什麼來屏擋呢?一般用假山、綠化植物、山石、房屋建築或照壁等等。這些屏擋物要美觀得體,與周圍環境協調成景,這樣才能為園增色。

出現於明代末年的園林專著《園冶》出自一位經驗豐富的造園名家之手,書中的經驗是從實踐中來,很實用,這裏麵所總結出來的造園手法,仍是近現代園林藝術家所遵循的重要準則,在興造園林時要參照運用,在維修保護和研究介紹古代園林時,更是離不開它。一些通用於園林藝術中的專用的手法名詞,許多來源於這本專著,有的則是經過發展衍變而來的。

另一種障景是為了不使園景一覽無餘,一下子全部呈現出來而設計的。因依靠障景,把一個園子劃分成幾個既分割又有聯係的景區,遊覽時,會使人產生錯覺或者懸念,就像是一場戲劇,有序幕,有高潮,有尾聲,這中間用障景隔住,隨著遊覽的腳步,依次過渡展開,總給人以好戲還在後頭的懸念。許多名園,都是走進園門並不寬敞,經常是要繞過幾個景區,才能達到高潮,一些最開闊、最能使人賞心悅目的景致,總是在你意料不到的時候忽然出現。人們稱讚中國園林常常引用“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兩句詩,就是指在這個環境過渡的骨節眼上所出現的情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