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私人園林和風景寺廟園林(3 / 3)

自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開始,乾隆曾六下江南。這一行動,刺激了江浙私家園林的飛躍發展,其中最突出的要數揚州的園林。

稍晚於石崇的謝玄,是東晉指揮過淝水之戰大獲全勝的名將,因病去官後,曾在會稽構築過山間別墅。他的孫子謝靈運,即南朝大名鼎鼎的山水詩人,也托病棄官,回到他祖父營構的別墅居住,寫了一篇《山居賦》。賦中有這樣兩句話:“所賦既非京都宮觀遊獵聲色之盛,而敘山野草木水石穀稼之事。”京都宮觀遊獵之盛,無疑是指皇家的苑囿;山野草木水石穀稼之事,卻完全是一座有山水景物的莊園。這座莊園“傍山帶水,盡幽居之美”。根據其他記載,裏麵有兩麵臨江、可以登高遠眺江景的樓閣和其他一些點景建築。值得注意的是,這不隻是一座私家園林,還帶有自然山水園林的意味。

佛塔是印度窣堵坡(墳墓)和中國固有的樓閣建築相結合的產物,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它的形式極為豐富多彩。至今,各個朝代的塔,依然裝點著祖國山河大地上的各種類型的園林。在寺廟園林中,塔更是突出的景觀。在皇家園林中,有清代北海瓊華島上的白塔,靜明園玉泉山上的玉峰塔、妙高塔,頤和園內的多寶琉璃塔,避暑山莊內的永佑寺塔等等。在自然風景園林中,有杭州西湖的保俶塔,錢塘江邊的六和塔,揚州瘦西湖的白塔,它們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園林景物。就是已經塌毀的西湖上的雷峰塔,至今,人們仍然懷念落日餘暉下“雷峰夕照”那耐人尋味的神韻。

石崇的金穀園建在洛陽附近,地處北方;而謝家的山居,卻在浙江紹興一帶。魏晉南北朝這種園林的興起,與當時的政治局麵有關。石崇和謝氏祖孫建園,都有一個逃避現實的因素,石崇最後也沒有能幸免殺身之禍。有著同樣目的而在浙江山水之間隱避的當然不止謝氏一族。洛陽和江浙一帶都是後來私家園林蔚然成風的地區。

寺廟園林也是中國古代園林中的一種。佛教自東漢傳入以後,佛寺興起。道教自東漢末年形成,道觀由早先的迎神或登高觀望的建築也逐步衍化。寺觀建築豐富了園林景物的內容。北朝時代的佛教寺院,在北魏時楊衒之寫的《洛陽伽藍記》中,反映得相當充分。當時洛陽城內外就有寺廟1367所,其中不少寺廟,就有池台花木之勝的園景,有的本來就是貴族的宅園改作為寺廟的。至於南朝寺廟的盛況,可從一首唐詩中窺見一斑:“千裏鶯啼綠映紅,水廓山村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這首題為《江南春》的絕句,既概括了南朝佛寺的興盛,又將自然風光經寺廟點綴後的景色,烘染了出來。但是以寺廟建築點綴園林的最佳景物,應數佛塔。

如果說皇家園林都出現在政治中心,是首都或陪都的苑囿,那麼,私家園林除建在政治中心外,更多的分布在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尤其在封建社會晚期的明清時代,更是集中在經濟繁榮、文人輩出的大江南北一帶。

宋代私家園林留存到現在有址可尋考的,有北宋蘇州的滄浪亭,主要建築滄浪亭,是明代重建的;有南宋紹興的沈園,這裏發生過愛國詩人陸遊愛情悲劇故事,雖隻殘存一角,仍然受到重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