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兩代在都城近郊修建園林的同時,還在具有湖光山色的西郊香山、玉泉山和八大處興建行宮,這些都是具有宮苑功能的皇家園林。
遼是北方契丹族建立的政權,作為遼的陪都,將當時的北京稱為南京,又稱燕京,曾在此建瑤嶼行宮,內有瑤池殿,臨水殿。金代北京稱中都,擴建了瑤嶼行宮,稱為西苑,苑內的水泊,統稱為太液池,池中之島稱為瓊華島。西苑內,還有西園、同樂園等建築景物。在中都城內還有東苑(東明苑)、南園(熙春園)和北苑,都是具有花木池台的遊賞之所。在中都城外,還有建春宮、長春宮、萬寧宮、釣魚台、西湖等處苑囿和行宮。其中萬寧宮就在今天的北海一帶。
三國至南北朝時代割據南方、建都南京的政權有: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代,使南京呈現空前的繁華,有“六朝金粉”的說法。這些政權在廣造宮殿的同時,也都營建了苑囿。有東吳的西苑、東晉的華林園。劉宋時在玄武湖中立起了方丈、蓬萊、瀛洲三座神山。後來又遷走了東晉的郊壇,在覆舟山建樂遊苑。齊建芳樂苑、玄圃。史書記載苑中山石都塗上五彩顏色,可見是很奢華的。梁在齊東宮的基址上,鑿九曲池,立亭館。陳為文皇後築安德宮。隋滅陳以後,建康(南京舊稱)城邑被犁為耕地。一個半世紀以後,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憑吊這些宮苑的遺址時,還在詩中發出了“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的感歎。
頤和園不但是我國最後一座皇家園林,而且還是在現代建築興起以前,我國最後一座以傳統材料、傳統工藝、傳統的規劃設計程序、傳統的施工技術、傳統的匠作組織所完成的最後一座規模巨大的建築群。
還在大都城營建以前,元中統三年(公元1262年),元世祖忽必烈就將金代在中都城外的宮苑加以整修,作為臨時駐蹕〔bì畢〕的處所。這裏就是現在的北海瓊華島,當時山頂建廣寒殿,山腰有仁智殿,瓊華島對麵水中的團坻(今團城)上有儀天殿。宮城建成以後,瓊華島稱為萬歲山,水麵改稱為太液池。山池總體,仍然體現了秦漢以來仿海上神山的傳統,奠定了明清三海的基礎。元代萬歲山上的遺物“瀆山大玉海”玉甕,原放置在廣寒殿內,專供忽必烈貯酒飲宴,後來流落民間寺院,清乾隆時贖還陳設在團城的玉甕亭內,至今供人欣賞。
避暑山莊是從清代皇帝秋季由北京出發到木蘭圍場進行狩獵時,沿途所經過的20多座行宮中最大的一座發展起來的。自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建木蘭圍場,皇帝每年進行叫做“木蘭秋獮”〔xiǎn險〕的北巡圍獵活動,不但有政治目的,還有一定的軍事目的。圍場的範圍,幾乎有一萬平方公裏。由此可見,我們在敘述古代園林起源時所介紹的囿,直到清代,仍然存在著。不隻是承德的東北麵,就在北京,也還有另一座專供帝王狩獵的地方,那便是南苑,又稱南海子。這是一座自元代開始使用的囿,當時稱為飛放泊,明代有所擴展,方圓達160裏。不但在這裏狩獵,還在這裏進行“大閱”講武。清代末年,外國傳教士曾從這裏運走供狩獵的珍奇動物四不象(麋鹿),後來在英國烏邦寺莊園繁殖。1985年,從英國返回的種群,仍然放養在這裏。
元代北京稱大都,是統一中央政權的政治、商業、文化中心。大都是一座在平地規劃、開辟、建造的城池。它以雄偉、殷實、華麗而著稱於世,西方人稱它為“汗八裏”,是大汗之城的意思。城的南北軸線偏前方為宮殿,宮殿西側即為元代集中精力營建的園囿。
艮嶽是一座模仿自然山水的山水園林,它劃分出許多景區,有“不可以數計”的景點。如梅嶺、雁池、書館、鳳池、巢鳳閣、煉丹亭、高陽酒肆、清斯閣、絳霄樓等等,從這些名稱裏,可以想見它的一些園貌。但是從曆史記載上看,有一點卻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因建艮嶽,曾在民間搜集奇花異石,即所謂“花石綱”。往往一塊高數丈的太湖石,要從江南運往汴梁,途中“挽以千夫,載以大舟,鑿河斷橋,毀堰拆牐〔zhá,同閘〕,數月乃至”。很明顯,這對民間百姓是一場災難。花石綱是激起北宋末年方臘領導農民起義的直接導火線。艮嶽的遺址雖然至今沒有考定,但是金滅宋以後,艮嶽被毀,園中的山石被金人運入北京。明清紫禁城和北京瓊華島上的山石,許多是艮嶽的遺物。南方各地的園林中,也有不少地方以擁有“花石綱”的一兩塊山石為奇珍,由此可見艮嶽的影響。
明清更替,明代的宮殿苑囿,也換了主人,滿洲貴族的皇室成員,全麵接用了紫禁城、西苑,以及各處的壇廟。
頤和園現存古建築約六萬平米,3000多間房,它還打破了清初苑囿內隻有佛殿才能用琉璃磚瓦的規定,許多殿堂亭廊也都用了彩色琉璃,增加了建築色彩所呈現出的富麗堂皇,特別是高達40米的佛香閣,高踞萬壽山上,成為全園的構圖中心,是頤和園的標誌。
東漢以後建都洛陽的,有三國時的曹魏、西晉、北魏,這些割據政權的帝室也都沿用東漢宮苑或營構新的苑囿。值得注意的是,東漢明帝劉莊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傳入中國,第二年在洛陽建白馬寺,這是中國第一座佛寺,為後來的寺廟園林的產生創造了條件。同時,也為其他類型的古代園林,特別是皇家園林,增添了佛教寺廟建築的內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