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清代的聲腔劇種(2 / 2)

b.采茶戲,如江西贛東采茶戲、贛南采茶戲、撫州采茶戲、萍鄉采茶戲、吉安采茶戲,湖北黃梅采茶戲,廣東粵北采茶戲,陝西紫陽采茶戲等。

花部地方戲是一個巨大的藝術寶庫,擁有數以萬計的劇目,有的申張民族傳統道德,有的歌頌純潔真摯愛情,有的反映家庭倫理關係,有的則是不平之鳴和亂世之音。更有大量曆史故事戲,如楊家將、呼家將、嶽家將等英雄傳奇,宣揚了愛國主義精神。“唐三千,宋八百,數不清的三、列國”,傳播了曆史知識,總結了曆史經驗。此外還有瑰麗奇幻的神話故事戲,玲瓏剔透、輕鬆活潑的民間風情小戲,真是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c.花燈戲,如四川花燈戲、貴州花燈戲、雲南花燈戲等。

花部地方戲還培養出一大批傑出的藝術家,如秦腔藝術家魏長生,皮黃藝術家程長庚、高朗亭、譚鑫培,梆子藝術家侯俊山、郭寶臣、田際雲等,燦若群星,不可勝數。沈蓉圃所繪的“同光十三絕”中絕大部分為京劇藝術家。

a.湖南、湖北、安徽、陝南一帶的花鼓戲,如長沙花鼓、邵陽花鼓、零陵花鼓、嶽陽花鼓、常德花鼓、荊州花鼓、東路花鼓、黃孝花鼓(楚劇前身)、隨縣花鼓、襄陽花鼓、鳳陽花鼓、皖南花鼓、商洛花鼓等。

a.藏戲源於藏族古代祭神儀式和民間歌舞說唱文學,17世紀開始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發展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雜藝相結合的綜合性戲劇,常常在雪頓節演出,形成規模盛大的藏戲節,流播於西藏、青海玉樹、甘肅、四川甘孜等地及印度、不丹、錫金等藏族聚居地區。藏戲在流行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藝術流派,積累了“十三大本”保留劇目。其劇目多取材於佛經故事、曆史傳說,帶有濃厚的宗教神話色彩,多演出於寺院、廣場。

d.侗戲大約在道光年間形成於貴州的黎平、榕江、從江一帶,後來流播到廣西的三江、湖南的通道等侗族聚居區。侗戲源於侗族的敘事大歌“嘎錦”和說唱故事“擺古”,同時也受到漢族戲曲的巨大影響。其劇目分為自編和移植兩大類,唱腔則取材於各種侗歌,並吸收了一些漢族戲曲的腔調。侗戲以唱為主,動作比較簡單,唯有醜角表演頗有特色。

皮黃指西皮和二黃,主要包括京劇、漢劇、徽劇、陝南與鄂北的漢調二黃、湖南常德漢劇的北路(西皮)和南路(二黃)、湘劇中的南北路、祁劇中的南北路、桂劇中的南北路,廣東湖州一帶的廣東漢劇、福建的閩西漢劇、廣東粵劇所唱的梆黃(即西皮、二黃)、雲南滇劇所唱的襄陽腔(即西皮)和胡琴、廣東西秦戲、山西上黨梆子和山東萊蕪梆子中的皮黃聲腔等。

e.道情戲,如晉北道情、臨縣道情、洪洞道情、永濟道情、陝北道情、河南道情、寧夏道情等。

弦索腔是由明末清初在山東、河南一帶興起的[山坡羊]、[耍孩兒]、[柳枝腔]、[羅羅腔]、[傍妝台]、[鎖南枝]、[駐雲飛]等民間俗曲為基礎,並接受其他地方戲的影響演變而成的,因以弦索樂器伴奏而得名,曾有河南調、兒女調、姑娘腔、巫娘腔等稱謂。至清末已形成a.柳子戲(又名弦子戲、百調子、北調子、吹腔),流行於山東、河南、蘇北、冀南、皖北一帶。b.大弦子戲,流行於魯南與豫東北交界地帶,與柳子戲、羅戲、卷戲同源異流,由民間俗曲發展而來。c.絲弦,又名弦腔、弦子戲,流行於河北省井陘、石家莊、保定一帶,由元人小令和民間俗曲發展而成。d.越調,主要流行於河南西南部、湖北襄陽和安徽部分地區,是由當地流行的民間小調在梆子、皮黃影響下發展起來的。

i.饒河班以亂彈腔為主,兼唱高腔。

e.祁劇和桂劇兼唱高腔、昆腔、彈腔。

指從民間歌舞及說唱藝術基礎上,接受皮黃、梆子、高腔等戲曲劇種影響而產生的歌舞戲,大致包括:

打漁殺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