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清代的聲腔劇種(1 / 2)

五大係統是:

c.上黨梆子共包括昆曲、梆子、羅羅腔、卷戲、黃(皮黃)五種聲腔。

b.壯劇主要分布於壯族聚居的廣西。因流行地區語音、藝術風格的差異,分為北路和南路。北路於清同治、光緒年間產生於隆林、田林一帶,是在當地民歌、唱詩和坐唱“板凳戲”的基礎上形成的。南路於清末產生於德保的馬隘、漢隆一帶,是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受提線木偶戲和邕劇影響而形成的。表演上受漢族戲曲影響較大,已形成生、旦、淨、醜完備的行當體係和表演程式。此外,流行於雲南省東部壯族支係土族聚居區富寧縣的富寧壯劇和流行於雲南省東南部壯族支係沙族聚居區廣南縣的廣東壯劇(亦稱“沙劇”),也屬壯劇係統。

h.棗(〔亻(上山下西)〕)梆兼唱梆子腔、昆腔、羅羅腔、皮黃。

指多聲腔綜合大劇種,往往以二合班、三合班,以至四合班、五合班形式出現,如:

e.傣戲於清末產生於雲南省盈江縣的盞西、幹崖一帶,後流傳到潞西、瑞麗、隴川、保山、騰衝、龍陵等縣的傣族聚居區。傣族文化悠久,有本族的語言、文字和豐富多彩的詩歌(包括民歌、山歌、對歌)、音樂(包括樂曲和佛曲)、舞蹈,傣戲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融彙提高而成的。早期的傣戲多係歌舞小戲,後來根據傣族民間傳說和敘事詩編演出大型劇目和連台本戲。

壯族還有一種師公戲(木臉戲),乃是在跳神儀式——師公舞的基礎上形成的麵具戲,以當地民歌為主要曲調,吸收粵劇等漢族戲曲的表演方法,且形成了一定的程式。

梆子是花部勁旅,形成很早,到清末民初,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幾代同堂、支脈繁多的龐大家族,不僅占領了山西、陝西、河南等地的大戲舞台,而且一度稱雄於京師,遠播川、黔、桂、粵、青海、新疆等地,成為一個成熟的聲腔係統。梆子係統中的同州梆子和蒲州梆子最為古老,此外還包括中路梆子、北路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上黨梆子、萊蕪梆子、山東高調梆子、平調梆子、章丘梆子、棗梆等。川劇中的彈戲、滇劇中的絲弦也作為一種梆子聲腔存在。

c.白劇又稱吹吹腔,源於弋陽腔,清乾隆年間廣為流行,光緒年間出現鼎盛局麵。其劇目大多從漢族戲曲中移植而來,也有一些反映本民族生活和根據本民族民間故事改編的劇目。由於有文人參與,劇本文學性強,曲調豐富。表演、行當、服飾、裝扮、臉譜接近於皮黃和梆子。

f.布依戲的前身是布衣族曲藝“八音坐禪”,在壯劇和花燈戲影響下演變成戲曲,分為正戲和雜戲兩大類。正戲念白用漢語,唱用布依語,多搬演漢族故事。雜戲的念白和唱均用布依語。此外,布依族還有地戲,俗稱“跳腳戲”,是一種麵具戲。

b.湘劇包括高腔、低牌子、彈腔(又稱南北路)三種聲腔。

清代戲曲舞台格外熱鬧紅火,花部諸腔薈萃,主要包括皮黃、梆子、弦索、民間歌舞戲、多聲腔劇種等五大係統,每個係統內又蘖〔nie聶〕生出許多劇種,或稱“××腔”,或叫“××調”,或曰“××戲”。一方水土一方音,根據不完全的統計,約有360多個劇種活躍在黃河上下,大江南北。除了上麵提到的五大係統之外,還包括少數民族戲劇。八音繁會,五彩繽紛,構成世界上獨有的戲劇景觀。

f.辰河戲兼唱高腔、低牌子、昆腔、彈腔。

清代形成的少數民族戲曲有:

d.婺〔wu務〕劇(俗稱金華戲)包括高腔(含西安高腔、西吳高腔、候陽高腔)、昆腔(草昆)、亂彈(曲調以[三五七]、[二凡]、[蘆花調]為主)、徽戲、灘黃、時調等。

g.甌劇兼唱高腔、昆曲、亂彈、西皮、二黃、灘黃。

d.秧歌戲,如蔚縣秧歌、定縣秧歌、雁北秧歌、祁太秧歌、太原秧歌、澤州秧歌、壺關秧歌、沁源秧歌、襄武秧歌、陝北秧歌、韓城秧歌等。

a.川劇由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黃)、彈戲(即梆子)、燈戲五種聲腔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