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 唐朝暉 記者(1 / 3)

直覺是達到記憶河床深處的惟一的工具。它一般是在藝術家的全盛時期達到頂峰,當它衰退的時候,藝術王國的通道就漸漸地被阻塞。當然,到此為止我所說的都是指純藝術創作。

問:我記得您說過一段話,大意是:我將聚集自己所有的情感和想像來反對現實中的銅牆鐵壁。您聚集的方式是小說,您如何看待世俗的現實呢?

答:我如何看待現實呢?也就是我如何看待世俗的我?作為一位具有分裂人格的藝術工作者,這個現實永遠是他要擺脫的,是他一刻也容不了的,可以說正是可怕的現實在刺激著他的想像力。這便是創造中“入世”和“出世”的關係。但現實恰好是永遠擺不脫的噩夢,它對人的糾纏也是永恒的,這種千古不變的糾纏與擺脫的關係,引出了可歌可泣的藝術主題——一切詩人的主題。

日常的自我如銅牆鐵壁一樣,以它不可扭轉的邏輯性將人逼進角落,人為了精神的張揚,必須調動內部的非理性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做致命的飛躍,永遠也不能鬆懈。雙方的發展總是對等的:人飛得越高,現實(或自我意識到的日常)對他的鉗製也越大。那麼,除了飛得更高以外,還能有什麼別的出路呢?人的日常自我在創作中的作用並不是負麵的,現實的作用是不斷設置障礙,為了什麼呢?當然是為了讓主體更努力地飛躍它。

因為這種複雜關係,現代藝術作者的痛苦也是永恒的,寫下的每一段話,每一個句子都會令他惡心,因為一切都是超越中的妥協,權宜之計。因為這種無奈,我現在隻好斷斷續續地寫,寫幾句話,又在房裏走幾圈,將惡心的感覺克服下去。作為一名創作者,我在這方麵的優勢是十分明顯的。我時常感歎:我是多麼善於保護自己啊!

問:有許多評論家,也包括您自己,也說您的小說具有象征和寓言的特征。如在《痕》中,您說編織涼席的人象征藝術家,鐵匠象征鐵的事實:死神。發表在《創作》上的《愚公挖山》中的老漢挖尋的“寶”,象征了幾千年的古老記憶,可不可以這樣說,您小說中的人與事都是有象征和世俗現實的含義呢?

答:寓言的確是我的小說的最大特征。但你的理解是傳統寓言的理解,所以才會說,什麼東西象征了什麼東西,好像隻要掌握了某種方法,就可以讀懂了似的。誤區就在這裏。現代寓言(例如博爾赫斯、歌德、莎士比亞、卡夫卡的寓言寫作)決不是這麼簡單就可以被人“掌握”的,它需要人在閱讀時調動起一生的情感體驗來進行另一種創造,這樣才可以進入作品,而好的作品又可以有無數種不同的進入。又因為作品本身就是一種無限的過程,所以讀者是不可能“抓住”它的,於是閱讀隻能是,也永遠是一種無止境的自我運動。我談到的對自己作品《痕》的看法,隻不過是我在創作過後作為一名讀者的另一種深入,絕不是惟一的讀法。讀者應如何讀,全取決於他的天賦、教養和氣質。

直覺是達到記憶河床深處的惟一的工具。它一般是在藝術家的全盛時期達到頂峰,當它衰退的時候,藝術王國的通道就漸漸地被阻塞。當然,到此為止我所說的都是指純藝術創作。

問:我記得您說過一段話,大意是:我將聚集自己所有的情感和想像來反對現實中的銅牆鐵壁。您聚集的方式是小說,您如何看待世俗的現實呢?

答:我如何看待現實呢?也就是我如何看待世俗的我?作為一位具有分裂人格的藝術工作者,這個現實永遠是他要擺脫的,是他一刻也容不了的,可以說正是可怕的現實在刺激著他的想像力。這便是創造中“入世”和“出世”的關係。但現實恰好是永遠擺不脫的噩夢,它對人的糾纏也是永恒的,這種千古不變的糾纏與擺脫的關係,引出了可歌可泣的藝術主題——一切詩人的主題。

日常的自我如銅牆鐵壁一樣,以它不可扭轉的邏輯性將人逼進角落,人為了精神的張揚,必須調動內部的非理性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做致命的飛躍,永遠也不能鬆懈。雙方的發展總是對等的:人飛得越高,現實(或自我意識到的日常)對他的鉗製也越大。那麼,除了飛得更高以外,還能有什麼別的出路呢?人的日常自我在創作中的作用並不是負麵的,現實的作用是不斷設置障礙,為了什麼呢?當然是為了讓主體更努力地飛躍它。

因為這種複雜關係,現代藝術作者的痛苦也是永恒的,寫下的每一段話,每一個句子都會令他惡心,因為一切都是超越中的妥協,權宜之計。因為這種無奈,我現在隻好斷斷續續地寫,寫幾句話,又在房裏走幾圈,將惡心的感覺克服下去。作為一名創作者,我在這方麵的優勢是十分明顯的。我時常感歎:我是多麼善於保護自己啊!

問:有許多評論家,也包括您自己,也說您的小說具有象征和寓言的特征。如在《痕》中,您說編織涼席的人象征藝術家,鐵匠象征鐵的事實:死神。發表在《創作》上的《愚公挖山》中的老漢挖尋的“寶”,象征了幾千年的古老記憶,可不可以這樣說,您小說中的人與事都是有象征和世俗現實的含義呢?

答:寓言的確是我的小說的最大特征。但你的理解是傳統寓言的理解,所以才會說,什麼東西象征了什麼東西,好像隻要掌握了某種方法,就可以讀懂了似的。誤區就在這裏。現代寓言(例如博爾赫斯、歌德、莎士比亞、卡夫卡的寓言寫作)決不是這麼簡單就可以被人“掌握”的,它需要人在閱讀時調動起一生的情感體驗來進行另一種創造,這樣才可以進入作品,而好的作品又可以有無數種不同的進入。又因為作品本身就是一種無限的過程,所以讀者是不可能“抓住”它的,於是閱讀隻能是,也永遠是一種無止境的自我運動。我談到的對自己作品《痕》的看法,隻不過是我在創作過後作為一名讀者的另一種深入,絕不是惟一的讀法。讀者應如何讀,全取決於他的天賦、教養和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