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 林舟 文學評論家(1 / 3)

問:仔細端詳你小說中的夢,它們似乎都在訴說某種病態和醜態,提示著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係,恐懼、孤獨、自我囚禁、窺視、猜疑、陷害、嫉恨、無以自由、無法逃脫等等是你反複書寫的東西,事件沒有因果,對話不合邏輯,在荒唐可笑的細節下麵隱現著尖銳的疼痛和刻骨的絕望。在閱讀它們的時候,我常想起三島由紀夫寫的題為《殘酷之美》的文章,我感到進入你的小說世界需要緊緊繃住理性的神經,否則會隨時隨著小說的描述而陷入瘋狂的境地。由此我想,你的小說或許就是專為人的理性設置的檢驗機製,它們是從非理性的極端發出的呼喚,而期望從理性的極端得到回響。那麼從寫作的角度來講,你是否要以十倍的理性力量來承受和審視你的小說創造的世界,以十倍的內心的強光照亮你要描述的黑暗?你是否總是經受著由此而來的分裂的痛苦?

答:你說我的小說訴說著病態和醜態,我不能同意這種看法。我想,讀者的眼光需要透過現象看到內麵的本質。實際上,越是那些外表襤褸、猥瑣、自我囚禁、猜疑、陷害、嫉恨的角色,越是表達著內在的詩性精神。例如早期作品《蒼老的浮雲》中的虛汝華、更善無、母親、麻老五等等,他們是麻木的肉體中永不安息的靈魂,即使肉體已是如此的慘不忍睹,精神依然在奇跡般的存活。再比如《曠野裏》那鬼魂似的兩夫婦,用訴說煎熬的方式突出理想的存在。可以說,我筆下的每個人物都是出自內心的愛,隻不過大部分讀者還未到我的境界而已。你覺得我的小說是專為人的理性設置的檢驗機製,這非常形象。的確,讀這樣的小說需要強大的理性,隻有那些具有強烈的藝術形式感的讀者有可能進入殘雪的世界。也許事物總是對稱的,藝術創造中的理性總是伴隨非理性而來,因此閱讀者也需要非理性來參與創作,這樣才能讀懂作品。我的分裂的人格既給我帶來痛苦,也給我自娛的巨大的快樂,長期以來,我已經習慣了把生活變成藝術。我內心的黑暗是我最愛的所在,靈感從那裏源源不斷流出,所有的人物和背景都超越了世俗的美和醜、善與惡,帶有形而上的意味。

問:談到形而上,我想你的作品不是在作品中“形而上”,而是將人引向“形而上”,你的語言好像隻是設立種種路標或暗號,但是沒有確切的思想或思辨的結果在那裏等著讀者收獲。對你自己而言,你信奉什麼樣的哲學思想,它對你的創作有怎樣的影響?

答:很慚愧,我還沒有好好讀過任何哲學書,所以也談不上信奉。我想,我所信奉的是我模糊感到的那種藝術至上的精神,長期的實踐告訴我,隻要不放棄這個,其他的一切都會有。就閱讀範圍來說,多年來我都是隻讀文學書,尤其是經典。經典往往讓我驚訝:原來一切的一切早就有了。

問:仔細端詳你小說中的夢,它們似乎都在訴說某種病態和醜態,提示著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係,恐懼、孤獨、自我囚禁、窺視、猜疑、陷害、嫉恨、無以自由、無法逃脫等等是你反複書寫的東西,事件沒有因果,對話不合邏輯,在荒唐可笑的細節下麵隱現著尖銳的疼痛和刻骨的絕望。在閱讀它們的時候,我常想起三島由紀夫寫的題為《殘酷之美》的文章,我感到進入你的小說世界需要緊緊繃住理性的神經,否則會隨時隨著小說的描述而陷入瘋狂的境地。由此我想,你的小說或許就是專為人的理性設置的檢驗機製,它們是從非理性的極端發出的呼喚,而期望從理性的極端得到回響。那麼從寫作的角度來講,你是否要以十倍的理性力量來承受和審視你的小說創造的世界,以十倍的內心的強光照亮你要描述的黑暗?你是否總是經受著由此而來的分裂的痛苦?

答:你說我的小說訴說著病態和醜態,我不能同意這種看法。我想,讀者的眼光需要透過現象看到內麵的本質。實際上,越是那些外表襤褸、猥瑣、自我囚禁、猜疑、陷害、嫉恨的角色,越是表達著內在的詩性精神。例如早期作品《蒼老的浮雲》中的虛汝華、更善無、母親、麻老五等等,他們是麻木的肉體中永不安息的靈魂,即使肉體已是如此的慘不忍睹,精神依然在奇跡般的存活。再比如《曠野裏》那鬼魂似的兩夫婦,用訴說煎熬的方式突出理想的存在。可以說,我筆下的每個人物都是出自內心的愛,隻不過大部分讀者還未到我的境界而已。你覺得我的小說是專為人的理性設置的檢驗機製,這非常形象。的確,讀這樣的小說需要強大的理性,隻有那些具有強烈的藝術形式感的讀者有可能進入殘雪的世界。也許事物總是對稱的,藝術創造中的理性總是伴隨非理性而來,因此閱讀者也需要非理性來參與創作,這樣才能讀懂作品。我的分裂的人格既給我帶來痛苦,也給我自娛的巨大的快樂,長期以來,我已經習慣了把生活變成藝術。我內心的黑暗是我最愛的所在,靈感從那裏源源不斷流出,所有的人物和背景都超越了世俗的美和醜、善與惡,帶有形而上的意味。

問:談到形而上,我想你的作品不是在作品中“形而上”,而是將人引向“形而上”,你的語言好像隻是設立種種路標或暗號,但是沒有確切的思想或思辨的結果在那裏等著讀者收獲。對你自己而言,你信奉什麼樣的哲學思想,它對你的創作有怎樣的影響?

答:很慚愧,我還沒有好好讀過任何哲學書,所以也談不上信奉。我想,我所信奉的是我模糊感到的那種藝術至上的精神,長期的實踐告訴我,隻要不放棄這個,其他的一切都會有。就閱讀範圍來說,多年來我都是隻讀文學書,尤其是經典。經典往往讓我驚訝:原來一切的一切早就有了。

問:你的小說中的時間往往被處理得相當模糊,如此淡化了小說敘事的事件性和物理性,而直逼人的內心世界和靈魂狀態,除此之外,還有別的原因使你作出這種藝術選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