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有意思。你一開頭就使我擁有了一種佐證:我總感這世界存在二種文本的生產形態。少數作者能夠獲擁進入創造場景中的天賦。處於創造境界中的他們,已不再是置身生活場景中的他們。因而他們的作品不但超凡脫俗,也超自脫我。因而他們的創造能量自我也無法預知,何況他人。舉個小小佐證,這類作者準會讓在生活場景中遇到的讀者感到意外;大多數的作者多是意不過生活場景中的讀者之外的。而我竊以為這裏實際上已有一個創造的“無限”與“有限”之界在顯示給我們。讀你的小說,首先第一感覺的確有如某個“老外”批評者的感覺:不相信中國竟有人會寫出這樣的作品。麵對這樣的作品在中國的橫空出世,我們也感到很不相信,覺得它相當“洋化”,是相當地道的具有“現代派”意識與表現的作品。後來,在閱讀了眾多的類似張賢亮賈平凹那樣好讀的當紅男性作家“土生”的小說文本後,我很感興趣為什麼這樣“洋化”的文本,會相當先進地產生在類似劉索拉、張辛欣、殘雪這樣的女性作家筆下。它在她筆下的生成,是屬於自然土生的,就是作家個人意識在本土現階段文化背景下水到渠成的那種,還是屬於望洋而趨淩空嫁接刻意為之的那種,或者是一種心領神會一拍即合的關係。這裏也許可以找到我的一個臆想:在中國當下文化狀態中,性別與文本構成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特定關係。我有聽到人們評論你的小說(寫作態度?) “矯情”的說法(這也是一個我覺得相當有趣的生活現象:人們更習慣把這樣一個詞粘貼給一個女性或者一個有“女性化”傾向的男性),但我擔心我們是如此容易忽略掉一種人不能表白的屬於黑暗中的痛苦:人們總把某個人的“真情”當做“矯情”。以我的觀察來說,我覺得與其說這是一個對“情質”認識有差異的問題,莫如說絕大多數是對“情表”認識有差異的問題。也就是說, “矯情”的評定常常更多的是出於對“表情”的誤讀與誤解。由於“矯情”內含眾所領會的“虛情”成份,我擔心我們在以真為假的判定下忽略掉某種真實。你當然會知道你的小說文本如何地與眾不同,所以我很想知道,這一隻讓人不得不追究她母親的“怪蛋”,究竟是怎樣被產到這個與它還明顯格格不入的文本社會上的?它是人們通常最先感覺到的“故意性”寫作行為嗎?如果是的話,這種動機是怎樣產生的?它有預期效果與目的嗎?如果不是的話,你有沒有想過有關於你的小說文本與同時同地的他小說文本和她小說文本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太過明顯的結構差異的原因?
答:我想,殘雪文本的產生不會是偶然的吧。追究下去,這件事有它最深的文化根源。它是一種古老悠久的文化已經走到了山窮水盡,本身處於千瘡百孔的垂危狀態的產物。我們既需要緊急輸血,也需要淩空嫁接,還需要移栽。不過作為文學來說,這都是不刻意為之可以達得到的,它需要才能。我的成功也許就在於我的想象力,我的強健的理性對於這種想象力的引導。另外還有一點最重要的,我以為是得益於我的性別。作為處在末世文化中的一名女性,我有可能以特殊的方法來進行最徹底的反叛與突圍,有可能進行真正的、全新的創造,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是水到渠成吧。
問:有意思。你一開頭就使我擁有了一種佐證:我總感這世界存在二種文本的生產形態。少數作者能夠獲擁進入創造場景中的天賦。處於創造境界中的他們,已不再是置身生活場景中的他們。因而他們的作品不但超凡脫俗,也超自脫我。因而他們的創造能量自我也無法預知,何況他人。舉個小小佐證,這類作者準會讓在生活場景中遇到的讀者感到意外;大多數的作者多是意不過生活場景中的讀者之外的。而我竊以為這裏實際上已有一個創造的“無限”與“有限”之界在顯示給我們。讀你的小說,首先第一感覺的確有如某個“老外”批評者的感覺:不相信中國竟有人會寫出這樣的作品。麵對這樣的作品在中國的橫空出世,我們也感到很不相信,覺得它相當“洋化”,是相當地道的具有“現代派”意識與表現的作品。後來,在閱讀了眾多的類似張賢亮賈平凹那樣好讀的當紅男性作家“土生”的小說文本後,我很感興趣為什麼這樣“洋化”的文本,會相當先進地產生在類似劉索拉、張辛欣、殘雪這樣的女性作家筆下。它在她筆下的生成,是屬於自然土生的,就是作家個人意識在本土現階段文化背景下水到渠成的那種,還是屬於望洋而趨淩空嫁接刻意為之的那種,或者是一種心領神會一拍即合的關係。這裏也許可以找到我的一個臆想:在中國當下文化狀態中,性別與文本構成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特定關係。我有聽到人們評論你的小說(寫作態度?) “矯情”的說法(這也是一個我覺得相當有趣的生活現象:人們更習慣把這樣一個詞粘貼給一個女性或者一個有“女性化”傾向的男性),但我擔心我們是如此容易忽略掉一種人不能表白的屬於黑暗中的痛苦:人們總把某個人的“真情”當做“矯情”。以我的觀察來說,我覺得與其說這是一個對“情質”認識有差異的問題,莫如說絕大多數是對“情表”認識有差異的問題。也就是說, “矯情”的評定常常更多的是出於對“表情”的誤讀與誤解。由於“矯情”內含眾所領會的“虛情”成份,我擔心我們在以真為假的判定下忽略掉某種真實。你當然會知道你的小說文本如何地與眾不同,所以我很想知道,這一隻讓人不得不追究她母親的“怪蛋”,究竟是怎樣被產到這個與它還明顯格格不入的文本社會上的?它是人們通常最先感覺到的“故意性”寫作行為嗎?如果是的話,這種動機是怎樣產生的?它有預期效果與目的嗎?如果不是的話,你有沒有想過有關於你的小說文本與同時同地的他小說文本和她小說文本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太過明顯的結構差異的原因?
答:我想,殘雪文本的產生不會是偶然的吧。追究下去,這件事有它最深的文化根源。它是一種古老悠久的文化已經走到了山窮水盡,本身處於千瘡百孔的垂危狀態的產物。我們既需要緊急輸血,也需要淩空嫁接,還需要移栽。不過作為文學來說,這都是不刻意為之可以達得到的,它需要才能。我的成功也許就在於我的想象力,我的強健的理性對於這種想象力的引導。另外還有一點最重要的,我以為是得益於我的性別。作為處在末世文化中的一名女性,我有可能以特殊的方法來進行最徹底的反叛與突圍,有可能進行真正的、全新的創造,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是水到渠成吧。
我同意你說的殘雪文本對於當今文壇來說是一隻“怪蛋”,我更願意將它說成“異類”。但文壇畢竟接受了這個“異類”,這必定也有其曆史根源吧。性別與文本的構成之間確實有特定的關係。一個敏感的女性,對眾人公認的、陳腐的“現實”無比的憤恨和厭倦,時常如坐針氈,她唯一能做的、讓她自己感到自己在活著的事隻能是一頭紮進那靈魂的黑暗深淵,在那裏有著真正的現實,她的工作就是讓這現實凸破堅硬的地殼,逐步地、從容不迫地嶄露出來。這種作品當然會給人無比虛幻的感覺,站在“有”與“無”之間的界限上的感覺。如果人沒有力量拋棄陳腐的“現實”,他也決不會接受殘雪的現實。殘雪不可能“故意”寫作,因為寫作對於她來說是再自然不過的行為,是她生活的方式。一般人之所以在閱讀時感到別扭,是由於人總是不習慣於凝視那個陌生的自我,那種感覺就如同見了鬼似的,很麻煩。也許殘雪是一個給人製造麻煩的作家,雖然目前隻是少數人願意來惹這個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