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 施叔青 香港作家(1 / 3)

作品完全排除理性

殘:坐在客廳寫,人家走來走去,電視機的聲音、兒子來吵都無所謂,被打斷了,回來坐下來繼續寫。

韓:一般的感覺關閉了。

殘:把我弄到馬路邊,也一樣能寫。

施:寫的時候,主觀狀態……

殘:沒有感覺,那種緊張、集中不是屬於關上門的。

施:聽說你對健身很熱衷?

殘:每天早上六點鍾起床,跑五千米,一年四季不斷,下雨就撐著雨傘跑。晚上舉一個小時的啞鈴。

韓:還練氣功。

施:不止是單純的健身吧?

殘:絕不是,雖然我很怕死,想活到一百歲。不跑步根本不可能寫東西,有一年沒寫,就是身體不行,吃不消。

早上跑步回來,精神最好的時候,坐下來,規定自己寫一個小時,寫五百到一千字,再搞下去也不行了,受不了。

施:怎麼會受不了?你不是覺得很痛快嗎?

殘:那是看起來很痛快。

韓:她寫這種小說,在心理上是有傷害的,心理轉為生理的傷害,非得在生理上不斷補充不可。

施:每天寫一個小時,剩下的時間,比如說你去買菜、吃飯時腦子裏想不想?

殘:從來不去想。坐在桌子前,寫出上一句,還不知下一句在哪兒。完全沒有構思,也沒有提綱,積累久了,可寫長一點;有時隻有小的意象,就寫短的。

施:當然也不知道想表現什麼……

殘:假如我能很清楚地說出來的話,那可能就不能寫這些東西。

施:感覺呢?很朦朧的感覺總可講講吧!

殘:有一股情緒,但是不能很清楚說出來,那股情緒要用很強的理智把自己控製住,控製在非理性的狀態中去創作,如不控製很可能出現理性的東西,我的作品要完全排除理性。

韓:創作中如何能知道什麼是理性,什麼是非理性?

殘:我說不清,人家可能分辨不出來,字眼跳出來,非改掉不可,有時人家打斷,或是自己急於求成,就會出現理性的痕跡。

施:為什麼在作品裏要求達到絕對的非理性?

殘:那是屬於我個人的世界。

韓:反邏輯、反理性走到極端的例子。

施:從理性控製來達到一種非理性,心理上需要做什麼樣的準備?

殘:有醞釀,但不能說出來。

施:程德培的《折磨著殘雪的夢》將你的小說稱之為夢,寫作時,是否有如在夢境中的感覺?

殘:(肯定地)不是做夢,就是高度集中來創造,有時還故意跟常理、現實相對,來弄一個新東西,就好像到達一個無人的曠野,自己赤手空拳,亂搞一通,得到那種快感。

韓:感覺到一種充分的自由,無拘無束,有人開玩笑,稱它是巫術。

她有兩個靈魂

殘雪最早的小說《汙水上的肥皂泡》,邪惡、不潔的母親,在敘述者“我”的幻覺中變成一盆發黑的肥皂水。另一個短篇《阿梅在一個太陽天裏的愁思》,阿梅(我)的母親和丈夫關在廚房裏剝蒜子, “兩人臉上都是喜氣洋洋的”,婚後第二天丈夫在屋角搭一個閣樓“跟你一起睡我總害怕”,後來丈夫不回家,母親“仿佛就因為這件事對我更加怨恨”。

作品完全排除理性

殘:坐在客廳寫,人家走來走去,電視機的聲音、兒子來吵都無所謂,被打斷了,回來坐下來繼續寫。

韓:一般的感覺關閉了。

殘:把我弄到馬路邊,也一樣能寫。

施:寫的時候,主觀狀態……

殘:沒有感覺,那種緊張、集中不是屬於關上門的。

施:聽說你對健身很熱衷?

殘:每天早上六點鍾起床,跑五千米,一年四季不斷,下雨就撐著雨傘跑。晚上舉一個小時的啞鈴。

韓:還練氣功。

施:不止是單純的健身吧?

殘:絕不是,雖然我很怕死,想活到一百歲。不跑步根本不可能寫東西,有一年沒寫,就是身體不行,吃不消。

早上跑步回來,精神最好的時候,坐下來,規定自己寫一個小時,寫五百到一千字,再搞下去也不行了,受不了。

施:怎麼會受不了?你不是覺得很痛快嗎?

殘:那是看起來很痛快。

韓:她寫這種小說,在心理上是有傷害的,心理轉為生理的傷害,非得在生理上不斷補充不可。

施:每天寫一個小時,剩下的時間,比如說你去買菜、吃飯時腦子裏想不想?

殘:從來不去想。坐在桌子前,寫出上一句,還不知下一句在哪兒。完全沒有構思,也沒有提綱,積累久了,可寫長一點;有時隻有小的意象,就寫短的。

施:當然也不知道想表現什麼……

殘:假如我能很清楚地說出來的話,那可能就不能寫這些東西。

施:感覺呢?很朦朧的感覺總可講講吧!

殘:有一股情緒,但是不能很清楚說出來,那股情緒要用很強的理智把自己控製住,控製在非理性的狀態中去創作,如不控製很可能出現理性的東西,我的作品要完全排除理性。

韓:創作中如何能知道什麼是理性,什麼是非理性?

殘:我說不清,人家可能分辨不出來,字眼跳出來,非改掉不可,有時人家打斷,或是自己急於求成,就會出現理性的痕跡。

施:為什麼在作品裏要求達到絕對的非理性?

殘:那是屬於我個人的世界。

韓:反邏輯、反理性走到極端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