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是的。所謂語言確實是隨便的東西,可是人隻能永遠在其語言中生存下去。
問:無論在什麼時代,什麼場合,語言都不曾作為一種實實在在的東西存在過。即使不樂意承認,語言的可疑性完全暴露之時也是有過的。例如在殘雪女士生活過的那種時代,在一次又一次反複進行的政治運動中,包括殘雪女士的父母親在內的眾多的人們被扣上“右派” “走資派” “叛徒”的帽子,飽嚐了種種辛酸。所謂扣帽子簡言之就是語言。先有語言,然後再劃分指定對象或是當事人。而且這種劃分實際上最終隻能是隨心所欲的東西。“右派”與“非右派”的界線在哪兒?或者某人的“哪一點”是“右派”呢?
答:並沒有什麼原則和標準。一開始從上麵就下達了百分比。基本上是在某某單位最少要揪出百分之幾的“右派”。
問:就這樣任意地扣帽子,某人一旦被以某個語言指名,那麼他的一生將突然完全改變。殘雪女士經曆過的,不隻限於扣帽子的問題,也可以說那時是一個將政治性語言的可疑性具有的不尋常的分量壓在人們身上的時代吧。在“文革”後的各種不同的年輕作家中,將此種語言問題作為語言問題來寫的人不一定多吧。殘雪女士是從最初開始就竭盡全力為達到這一目標而寫作的。描寫政治性語言的可疑性、描寫與政治不可分離的日常語言的可疑性、描寫語言本身的不確切性。最近的小說,就“寫作”這一工作本身而寫的東西多起來了。我想,殘雪女士的小說語言從最初起就強烈地具有高級語言的特征。關於小說的語言問題,你自己是怎樣看的呢?
答:我開始寫小說首先麵臨的最大問題恐怕可以說是語言問題。想要與周圍世界對抗的天生的性格也可以說體現在語言的運用方麵。之所以感到以往的小說不十分令人滿意,是因為它們依賴了已有的語言表現。中國的古典文學推敲語言,以最少的文字表現了最深廣的意思。其中一個個的文字具有被公認的明確的意思。一旦開始創作,我便想叛逆這樣的語言。為什麼一個個的文字必須具有公認的意思呢?實際上所謂“意思”難道不是可疑的嗎?至少在無意識之中我如此感覺到。正因為如此,所以才想到設法創造出我自己的語言。我創作的語言中一個個的詞沒必要具備公認的意思,受到這種無意識的支配而創作的語言與其他人的語言完全不同。因此我想人們在閱讀時,會得到一種極為奇妙的沒看習慣的印象。
問:在殘雪女士的小說中,的確是幾乎看不到老一套的表現方式。所有的與平凡相左(陳腐庸俗)的聯想一一地隱藏在深處,出人意料。對喜愛這種描寫方式的人來說,是一種了不起的魅力。
答:是的。所謂語言確實是隨便的東西,可是人隻能永遠在其語言中生存下去。
問:無論在什麼時代,什麼場合,語言都不曾作為一種實實在在的東西存在過。即使不樂意承認,語言的可疑性完全暴露之時也是有過的。例如在殘雪女士生活過的那種時代,在一次又一次反複進行的政治運動中,包括殘雪女士的父母親在內的眾多的人們被扣上“右派” “走資派” “叛徒”的帽子,飽嚐了種種辛酸。所謂扣帽子簡言之就是語言。先有語言,然後再劃分指定對象或是當事人。而且這種劃分實際上最終隻能是隨心所欲的東西。“右派”與“非右派”的界線在哪兒?或者某人的“哪一點”是“右派”呢?
答:並沒有什麼原則和標準。一開始從上麵就下達了百分比。基本上是在某某單位最少要揪出百分之幾的“右派”。
問:就這樣任意地扣帽子,某人一旦被以某個語言指名,那麼他的一生將突然完全改變。殘雪女士經曆過的,不隻限於扣帽子的問題,也可以說那時是一個將政治性語言的可疑性具有的不尋常的分量壓在人們身上的時代吧。在“文革”後的各種不同的年輕作家中,將此種語言問題作為語言問題來寫的人不一定多吧。殘雪女士是從最初開始就竭盡全力為達到這一目標而寫作的。描寫政治性語言的可疑性、描寫與政治不可分離的日常語言的可疑性、描寫語言本身的不確切性。最近的小說,就“寫作”這一工作本身而寫的東西多起來了。我想,殘雪女士的小說語言從最初起就強烈地具有高級語言的特征。關於小說的語言問題,你自己是怎樣看的呢?
答:我開始寫小說首先麵臨的最大問題恐怕可以說是語言問題。想要與周圍世界對抗的天生的性格也可以說體現在語言的運用方麵。之所以感到以往的小說不十分令人滿意,是因為它們依賴了已有的語言表現。中國的古典文學推敲語言,以最少的文字表現了最深廣的意思。其中一個個的文字具有被公認的明確的意思。一旦開始創作,我便想叛逆這樣的語言。為什麼一個個的文字必須具有公認的意思呢?實際上所謂“意思”難道不是可疑的嗎?至少在無意識之中我如此感覺到。正因為如此,所以才想到設法創造出我自己的語言。我創作的語言中一個個的詞沒必要具備公認的意思,受到這種無意識的支配而創作的語言與其他人的語言完全不同。因此我想人們在閱讀時,會得到一種極為奇妙的沒看習慣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