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台灣島上的高山族人民,從16世紀起,就同入侵的日本倭寇、荷蘭殖民者展開了激烈的鬥爭,有很強的尚武精神。他們在打仗前,有跳戰舞、唱戰歌的習俗。戰舞有揮手、蹈足、揮刀、頓足和其他一些剽悍的動作。一是為了熟悉戰鬥技術,二是為了增強集體的凝聚力,作戰中密切配合。
武術也是這些少數民族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宗教祭祀和娛樂活動。在雲南麗江的納西族有著十分古老的文化,流傳著一種受藏族本教(黑教)影響的民族宗教——東巴教,有一套極為發達的祭祀舞蹈“東巴舞”(也叫“東巴跳”)。東巴舞有用納西象形文字記錄的舞譜“蹉模”,在祭祀活動中,由教裏的祭司“東巴”,在鑼、鼓、鈴等樂器的伴奏下,依譜起舞。東巴舞使用的舞具有刀、弓、箭、降魔杵和法杖等,有著十分豐富的武術動作。跳舞者頭戴“五佛冠”或尖頂法帽,身著大麵襟長袍(四麵均開口),白綢長褲,頸掛念珠,腰係彩帶,腳踏方頭黑皮靴,舞姿剛烈而神秘,連貫流暢,很像套路武術。動作中有架劍、劍擦扁鈴、虎爪、轉腕劍花、衝劍、拋劍、劈劍、跪踢腿、蹉步、大鵬亮翅、跪地背劍等。
在布達拉宮,有一組關於西藏古代體育運動會的巨幅壁畫。據壁畫上的藏文題記,參加這次體育競賽的有藏、蒙、漢三族運動員,共100多名。比賽內容有賽馬、射箭、抱石、摔跤、賽跑等。壁畫裏摔跤者均為赤背,並塗抹酥油,下穿短褲,腰束布帶,足蹬藏靴,兩兩相搏,或提臂握腕,或攔腰絆足,正像藏史中形容的那樣:“力士摔跤,搏擊不懈,強者猶如群獸中的獅王一般,威猛可畏。”
生活在雲南西雙版納的傣族,將武術稱為“煩整”。早在東漢時,就有了武術和氣功結合的幻術(《後漢書·西南夷傳》)。唐代時有名為“白衣沒命軍”的傣族軍隊,每年秋收後集中起來習武。明代的《滇小記》記載,傣人“無定居,聚則為軍,散則為民”,騎象打仗,極為英勇。他們可以在數十步外,飛鏢取人,發無不中。自明代以來,傣族在借鑒漢族武術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內容非常豐富的傣族武術,包括耒晃(棍術)、耒母(拳術)、耒臘(刀術)、耒臘溜(單刀)、耒臘過(雙刀)、耒鐵喜(暗器)。傣家既愛武術,又善跳孔雀舞,於是優美的孔雀舞中也融入了許多武術動作。每逢“潑水節”和其他節日,傣族青年們就在芒鑼和象腳鼓的伴奏下,翩翩起舞,文武交融,相得益彰。傣族武術腿法較少,手法以掌、拳、空心拳為主,步法多為弓、馬、跪步,武術動作的節奏鮮明,常有突快突慢的變化。
湘西土家族有一種與祭祖活動有關的舞蹈“擺手舞”(土家語叫“舍日巴”)。在這種舞蹈中有一種曆史悠久的“戰舞”,是表現土家人戰鬥場麵的。手執武器或戰旗的“戰士”列隊而行,反複變換隊形,時而並排而進,時而相對而行。行進中,他們斜握武器,或行進,或交鋒,都在整齊的節奏中以三擺一躍的基本步伐進行。武器交鋒時,呐喊聲震耳欲聾。這種隊列變化和基本舞法,稱為插花擺。戰舞中還有“空手鬥虎”、“彎弓射放”等動作,威猛雄壯。
生活在廣西的壯族也有內容豐富的武術,如陰陽拳、猴拳、單拳、耍拳、圍刀、什刀、滾雙刀、雙扣棍、演木棍、雙頭棍、兩節棍、四門棍、壯族流星、壯族繩標等。在明代抗倭鬥爭的英雄行列中,還有一位英勇善戰的壯族女英雄瓦氏夫人(公元1498—1555年)。瓦氏夫人是明代田州(今廣西田陽)土官岑猛的妻子,由於當地民俗重武,瓦氏夫人不僅練就了雙刀絕技,而且諳熟兵法,有謀略。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丈夫和兒子相繼去世,瓦氏夫人親自管理州政。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奉朝廷之命親率6000多名壯族士兵,開赴江浙前線,在俞大猷的指揮下對倭作戰,治軍極嚴。在著名的王江涇大捷中,與俞大猷的部隊,直搗敵人老巢,殲敵3000餘人。每臨陣,她都親自揮刀出戰,所向披靡,屢建奇功,江南人稱讚她“花瓦家,能殺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