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南方民族武術(2 / 2)

藏族還有一種特殊的藏式響箭。漢代時匈奴已經將響箭用於軍事,史稱鳴鏑,俗稱號箭,我國東北地區的錫伯族、滿族也好響箭。藏族稱響箭為“碧秀”,據說當年格薩爾王久戰妖魔不下,後來發明響箭才獲勝。響箭比賽在西藏已有近400年的曆史。最初隻有少數上層人士把它作為一項娛樂活動,後來成為廣泛開展的節慶娛樂。每逢節日、婚禮喜慶、寺廟祭典或歡慶秋收開鐮的望果節,親朋好友相約同行,來到林卡(園林)搭起帳篷或圍上帷幕,鋪上卡墊,擺上青稞酒和各種食品,然後比賽響箭。青杠木製成的箭頭鏤空後,在空中飛行時,會發出悅耳的響聲。箭靶一般設在30米左右,從中心向外沿依次為紅、黑、黃三色靶環。

在唐代,藏族就有善射者,如力士嫩傑岑能用箭射斷鷂鷹的腰部,力士具掛東堅能將箭射至三倍於目力所及之地。射箭比賽分為立射(上、左部)和騎射(中、左部)兩種。立射中又分射程和射靶兩種。射程分為長、中、近三種距離,長距離多用細箭。

我國南方居住著眾多少數民族。早在遠古,這裏就有尚武的傳統。雲南滄源崖畫中就有原始部族的盾牌舞。與北方大草原少數民族以騎射為主的武術風格不同,由於我國南方少數民族生活在溝深嶺高、林密草茂、水流湍急的山區,這種生活環境突出地要求以短兵為主的個人技術。因此,南方少數民族有著相當發達的短兵器格鬥技術,如景頗長刀、苗族和壯族尖刀、彝族短體插刀和波長劍、傈僳族彎尖刀、崩龍袖錘、傣族和阿昌等族的鐵齒等,以及由此發展起來的各種武術舞蹈,如苗族的盾牌舞、彝族的刀舞、景頗族的刀舞等。

在藏曆新年和預祝農業豐收的望果節等節日期間,都有武術表演。這時,武士們高舉“達達”(拴有哈達的木杆),繞場一周,然後進行角力、鬥劍、射箭等比賽,勝者可獲哈達一條、綢緞三方。在天旱求雨等祭祀活動時,草原上數十裏的牧民,在螺號聲的召集下,聚集一處,舉行祭禮活動。然後,進行賽馬、射箭、武技和摔跤等活動。古代西藏還有許多武技高明的“勾鬆巴”(即保鏢),精於藏刀、弓箭、彈石、索鏢等。

武術也是居住在西南的少數民族生活中的一部分。早在秦漢時,生活在青海高原上的遊牧民族羌族就已經有了自己的武術,稱為“羌術”。公元前112年,匈奴聯合羌人攻漢,在與漢朝軍隊的戰爭中,羌術得到進一步發展。盛唐時期,吐蕃英主鬆讚幹布(公元617?—650年)統一了青藏高原各部,建立了強大的吐蕃王朝,並與唐王朝聯姻。文成公主進藏時,帶來許多武士,也促進了藏族武術的發展。藏族在吸取了羌術和中原武術因素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民族特點,發展出了獨特的藏族武術“拳巴”(也叫“則婁”)和氣功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