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北方民族武術(1 / 2)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各民族既有激烈的矛盾與衝突,更有全麵的交流與融合,最終彙合成為中華民族。古代少數民族多居住在自然環境比較惡劣的邊境地區,如北方的莽莽戈壁,大漠荒原,南方的崇山峻嶺,激流險灘。在艱苦的生存環境和各種戰爭的長期磨礪下,我國各古代少數民族養成了尚武的社會習俗,發展出了各自獨具特色的古代武術。古代少數民族武術是我國古代武術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居住在我國北方的古代少數民族,如匈奴、烏桓〔huan還〕、鮮卑、契丹、女真、黨項、蒙古族等都是遊牧民族。這些民族善騎射,好武勇,如羌族“鞍馬為居,射獵為業”(《後漢書·陳龜列傳》)。匈奴“天性驍勇,弓馬便利,倍於氐羌”(《晉書·江統傳》)。烏桓族“俗善騎射,弋獵禽獸為事”(《後漢書·烏桓傳》)。鮮卑人“兵利馬疾,過於匈奴”(《後漢書·鮮卑傳》)。北方少數民族逐水草而居,一般都采取軍民一體、全民皆兵的製度。如契丹族凡15歲以上,50歲以下的民眾,都隸屬兵籍。每正軍一名,配打草穀、守營鋪家丁各一名,馬三匹(《遼史·兵衛誌》);黨項羌族建立的西夏,凡年齡在60歲以下,15歲以上的男子都要“自備弓矢甲胄而行”(《隆平集·西夏傳》);蒙古族男子15歲至70歲,都算作士卒,“上馬則備戰鬥,下馬則屯聚牧養”(《元史·兵誌》);滿族也采用兵民合一的八旗兵製度,15至60歲的男子均為“旗丁”,平時參加軍訓和生產,戰時“三丁抽一”打仗。

再如元代蒙古軍隊中的搠〔shuo碩〕阿精於騎射,深得元太祖鐵木真的賞識,稱他為神箭手。一次,元太祖路遇強盜,此時正好空中有兩隻野鴨飛過。太祖命令搠阿射飛行中的野鴨,搠阿問道:“是射雄的,還是射雌的?”太祖說:“雄的。”搠阿彎弓一箭,雄鴨應弦而落。強盜們一看,大吃一驚,倉皇逃走。(《元史·忙哥撒兒傳》)

蒙古族傳統的“那達慕”大會,是以摔跤、賽馬和射箭為主要內容的祭天祈神的盛會,具有鮮明的崇武比武的特色,每年七八月舉行。那達慕大會不僅是草原上牧民最重要的一項節日娛樂活動,同時是蒙古族武士們交流技藝的重要場合。那達慕大會獲勝奪魁,是每一個蒙古族武士的夢想,激勵著他們練武不輟。每年12月下旬,蒙古族還有“射草狗”的活動,集祭祀與練武為一體。用草紮成一個人和一隻狗,以此為箭靶,供王公貴族用箭射,一直射到糜爛,然後以羊酒祭之(《元史·祭祀六》)。

回族先民來自中亞、阿拉伯和波斯,曆來有尚武的民風,清人郝遇材在《回回》一書中寫道:“回回不僅能吃苦,更有尚武之風,善騎射、精狩獵,槍法、刀法均極精確。老少男子皆有此風,且多善拳術。”經過數百年的練拳習武,回族有內容豐富的武術,如“四路拳查密爾”、“魚尾劍”、“穆斯林八卦太極拳”、“穆聖拳”、“穆林拳”、“單頭子棍——何家棍”、“張家十三槍”等。特別是“回回十八肘”充分發揮了在貼身近戰中“肘打”凶狠迅捷的特點。設計出了壓天肘、頂天肘、撤地肘、橫肘、坐盤托天肘、連環肘、仆地肘、橫天肘等多種肘法。在明太祖朱元璋的軍隊中,就有一批武藝高強、驍勇善戰的回族將領。

北方少數民族沒有儒家綱常禮教的束縛,全民皆兵、崇武、尚武的習俗,也使婦女習武在這些民族中蔚然成風。如前秦苻〔fu服〕登的皇後毛氏(氐族)“壯勇善騎射”,有一次苻登受到姚氏的攻擊,營壘即將失守,隻見毛氏毫無懼色,仍然“彎弓跨馬,率壯士數百人,與萇〔chang常〕交戰,殺傷甚眾”(《晉書·苻登妻毛氏傳》)。北魏孝明帝元詡(公元516—528年在位)的母親胡太後(?—公元528年)(鮮卑)喜歡馬、步射,經常在居處的後園中練習射箭,能射中針孔(《資治通鑒》卷一四八)。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通過民族的大融合,將這種剛健之風傳入中原,大大促進了婦女武術的開展。

北方少數民族多采用田獵的形式訓練武藝。田獵對他們來說,不僅可以練騎射,提高格鬥能力,而且可以得到生活所需的衣食。他們也的確在與野獸搏鬥中練出了降龍伏虎的本領。漢代時,漢成帝為了向胡人誇耀國力,發動扶風郡的民眾進山,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圍獵,捕獲了許多熊羆〔pi皮〕豪豬、虎豹狐兔麋鹿等各種野獸,用檻車運往長楊宮,將野獸放入宮中的射熊館,圍上網子,讓胡人徒手與野獸搏鬥,自取獵物,成帝在一旁觀看(《漢書·楊雄傳》)。南北朝時北魏的可悉陵(鮮卑族),年齡隻有17歲時,跟隨魏太武帝出獵,遇到一隻猛虎,可悉陵就徒手與虎搏鬥,將虎製服獻給魏太武帝(《魏書·昭成子孫列傳》)。北魏柱國大將軍爾朱榮(鮮卑族)非常喜歡田獵。田獵時,不分寒暑,以大軍合圍獵物,令士卒齊頭並進,不管地形如何,不得有誤。一隻鹿逃脫,也要殺幾個士卒。一個士卒遇虎而逃跑,即被斬首。從此,每次田獵,士卒就像上戰場一樣。一次一隻老虎被逼在山穀中,爾朱榮命令10餘名士兵空手與虎搏鬥,必須生擒不能傷虎,死了好幾個人才將虎生擒。(《資治通鑒》卷一五四)爾朱榮的侄子爾朱兆非常驍勇,“善騎射,手格猛獸,矯捷過人”。(《魏書·爾朱兆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