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武術學習(1 / 3)

古代練功沒有表,民間練功時,點燃炷香,以香焚化的長度(或炷數)來計算練功時間,如《易筋經·初月行功法》就要求行功持續一個時辰,“時不能定,則以大香二炷為則”。

就是民間的比武,傷殘死亡也是比武者自己的事,與旁人無關。如梁山相撲好手燕青在泰山與號稱“擎天柱”的大漢任原打擂比武,部署(裁判)看他是個“俊俏後生”,想讓他“留了性命還鄉”,勸他不要比了。想不到燕青技藝高超,采用“鵓鴿旋”的招勢,將任原拋下台去,“跌得昏暈,倒在獻台邊,口內隻有些遊氣”(第七十四回)。這種與實戰相差無幾的比武,雖然常常會演化成為以生死為代價的拚搏,但卻也起到了武術試金石的作用,篩去華而不實的虛套,留下質樸實用的精萃,使武術習練緊扣攻守格鬥的規律發展。

古代武術沒有教科書,人們練武的文字依據是拳譜。拳譜記錄著拳勢名稱及用法,一句或兩句一勢,一般為七言或五言句。拳譜對於武術傳習固然很有價值,但普及性卻十分有限。這主要是因為能夠讀懂拳譜的必須是有一定文化的人,如《武編》的作者唐順之就存有《溫家拳譜》,晚年尚能背誦拳名10餘勢。可是在中國古代,無論是傳授武技的武師,還是習練武術的學生,大都是文化程度較低,甚至目不識丁的社會下層人物,且不說拳譜數量很少,大多數人與之無緣,就是有了也看不懂。為了便於傳習,中國的武術家們除了從大量的實踐中總結和提煉出了許多武術歌訣,如“拳訣”就是其中的一種,包括習練各門拳法的拳勢要領、技術動作標準、拳路的用法要義等。凡是比較成熟的武術門派,一般都有自己的拳訣和拳歌,如《拳經總歌》、太極拳的《打手歌》、《十三勢歌》、《楊氏太極拳譜歌》;形意拳的要領歌訣《九歌》;翻子拳的《站樁翻拳歌》;少林點穴法的《二十六要害穴點打法歌訣》;修煉氣功的《胎息銘》、易筋經的《十二段錦圖訣》等。這些歌訣,通俗易懂,合轍壓韻,抑揚頓挫,易背易記,為普及武術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南北朝時養生大家,也是武技高手的葛洪就是在武師的指導下,學過關於射箭、刀盾及單刀雙戟的口訣要術。拳訣拳歌是各門武術的精華,常以極精練的語言,畫龍點睛地提示出武術的核心,如“敬、緊、徑、勁、切”五字為內家拳的“心訣”;“敷、蓋、對、吞”是太極拳的“四字秘訣”。也正因為這一點,古時候武師們絕不輕易以訣示人,正如拳師常說的“古人傳藝不傳訣”。

清末太極大師陳鑫對於古人的習武練功有這樣一段話:“理不明,延明師;路不清,訪良友;理明路清而猶未能,再加終日乾乾之功,進而不止,日久自到。”(《太極拳譜》卷十三《陳譜:清末陳鑫太極拳論著》)這段話道出了學習武術最重要的三件事,一是要拜高明的老師,授業解惑;二是要結交武友,切磋技藝;三是勤學苦練,自我完善。

對練的目的不在於勝負,而是通過對打發現習武者的薄弱環節,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采取改進措施。此外,武諺說:“練拳不習打,臨陣少方法”,對練就是要著意創造一個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的練藝環境,使習武者積累實際格鬥經驗,提高應變能力,而不至一旦遇敵手忙腳亂,不知所措,空有一身的拳勢卻無所施用。古代各類武術都有自己的一套對練對打的訓練方法,如“槍有對劄梨花槍,刀有大刀擒槍,單刀破矛,拳有連拳,而劍亦有對劈劍也。”

早在春秋時期,武士就有在春秋兩季切磋武藝的競技活動:“春秋角試,以練精銳為右。”競技場上集中了天下的豪傑,這些人技藝高超,“舉之如飛鳥,動之如雷電,發之如風雨。莫當其前,莫害其後,獨出獨入,莫敢禁圉”(《管子·七法》)。早期的比武是非常殘酷的,如前麵提到過的戰國時的擊劍,可以“上斬頸領,下決肝肺”,趙惠文王的劍客們一年就有100多人劍下傷亡(《莊子·說劍》)。到了宋代,比武仍有相當的危險性,如的落難英雄楊誌與周謹在校場比武,主持人梁中書就直言不諱地說:“武夫比試,何慮傷殘?但有本事,射死勿論。”(第十三回)

另外,由於武術在民間的廣泛傳播,出現了大量的武術諺語。這些諺語用語通俗,言簡意賅,既是習武經驗的總結,也是練功習武的指導。中國武諺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練功習武的各個方麵,如關於習武與練內功關係的,有“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外練手眼身法步,內修精神氣力功”,“內不動,外不發”;關於眼法的“眼無神,拳無魂”,“手眼相隨,手到眼到”;關於步法的“手到腳不到,鬼也打不著;手腳一起到,金剛也跌倒”,“步不穩則拳亂,步不快則拳慢”,“步大不靈,步小不穩”;關於腿功的“打拳不溜腿,必是冒失鬼”,“隻壓不溜不中用,隻溜不壓笨如牛”;關於習武宜少而精的,有“不怕千招會,就怕一招熟”,“百看不如一練,百練不如一專”,“一招鮮,吃遍天”;關於以巧製勝的,有“打拳在勁不在力,在巧不在勇”,“四兩撥千斤”;關於武術器械的,有“單刀看手,雙刀看走”,“槍怕搖頭,棍怕換把”,“鉤走浪勢,戟紮戳勢”;關於苦練不輟的,有“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學拳三年,丟拳三天”,“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