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武術學習(3 / 3)

中國古代武術有許多門派,武林中實行家族式的封建宗法管理形式,對徒弟來說,他要拜的是“師父”,而不是僅有一技之長的“師傅”,拜師收徒意味著此後徒弟要“事師如父”,而師父則要“視徒如子”。對於有誌武學的習武者來說,擇師是踏上學習武藝的第一步,決定著能否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是非常關鍵的一步。習武者如果擇師不當,就會像中的史進一樣,在遇到名武師王進以前,雖然跟了七八個有名的師父習武,最終卻發現“枉自經了許多師家,原來不值半分”,或者像前麵提到過的與魏文帝曹丕以甘蔗為劍比武,狼狽敗下陣的奮威將軍鄧展一樣,得不到劍技的真髓。

中國古代練功習武者這種“遊學”的傳統,早在春秋戰國時就開始了。當時社會上出現了一批攜劍周遊列國的武俠,人稱“遊俠”。這些人身懷絕技,豪氣衝天。他們之所以四處漫遊,固然是為了尋找施展抱負的機會,也是為了尋師訪友,切磋武技。如唱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回還”的悲壯詩句,行刺秦王的荊軻在遇到燕太子丹前,就曾到榆次與武俠蓋聶論劍,又到邯鄲與劍俠魯句踐比武(《史記·刺客列傳》)。尋師訪友,四海為家,這一中國武術優良為學之道數千年來,一脈相承,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集大成的武術巨匠。這種遊曆四方的學習方式,不僅使習武者避免了“近親繁殖”對武術發展的不良影響,而且使他們了解社會,了解人民,從而使武術與社會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養料。同時,也使武術在各地的平民百姓中傳播開來。所以,中國武術史上許多著名的武術家都來自社會底層。如前麵提到過的形意大師李飛羽曾是菜農;八卦掌武術家山西的車永宏,幼年家貧失學,給有錢人當車夫;八卦掌武師河北的尹福(公元1841—1909年)早年在京城學做剪刀,後以賣燒餅油條為業,從師董海川學藝後,在朝陽門設館授徒;著名的義和團首領和梅花拳拳師趙三多(公元1841—1902年),青年時以販碗為業;“大刀王五”王正誼(公元1844—1900年),12歲在燒餅鋪學徒,藝成後開鏢局和教武;形意拳武師河北的李存義(公元1847—1921年),出身貧困,曾以幫人趕車為生,從師劉奇蘭習武,藝成後開鏢局並收徒教授武術;河北深縣的八卦掌武術家程廷華(公元1848—1900年),是京城的眼鏡匠。

古代武術還要求根據大自然變化的規律去練功,因此習武者需要分陰陽,辨八卦,知五行,明經絡,依時調節生活節奏和生活環境,對練功的時間和方位也有很多講究。什麼時候練功為宜?古代養生理論認為,一晝夜可以分為12個時辰,即子(23—1)、醜(1—3)、寅(3—5)、卯(5—7)、辰(7—9)、巳(9—11)、午(11—13)、未(13—15)、申(15—17)、酉(17—19)、戌(19—21)、亥(21—23)。其中,從夜半子時到正午前,為六個陽時,是天地萬物處於“生氣”的時候,這時練功,可以受益。而從午後到子時前,是六個陰時,自然界處於“死氣”,練功無益(《抱樸子內篇·釋滯》)。氣功武術家們以這種理論為基礎,並根據傳統功法的功理和氣血子午流注的運行規律,確定各門各派的練功時間,如少林武術強調卯功:“初起空腹,先行卯功”,繼而作中飯前的午功,最後是日入時的酉功(《少林拳術精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