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武術學習(2 / 3)

古代武術的突出特點之一就是它極其強調實用,強調技擊。古代習武者“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絕不是為學三拳兩腳的花架子,而是為遭受淩辱時能有效地自衛,懲治邪惡時能有力地出擊。與現在人們所看到的武術表演相比,古代武術可能得不到多少看客的喝彩聲,但是臨機試敵,卻銳不可當。為了保持武術在實際格鬥中的威力,防止它演變成為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繡腿”,必須有專門的方法對習武者掌握武術的真實程度進行檢驗,比武和對練就是對習武者的技藝進行檢驗的最有效的方式。

中國武術發展史上的一代代宗師巨匠之所以能達到令人難以置信的武技境界,是與他們善於擇師、勤於學習分不開的。如著名武術著作《手臂錄》的作者,武術家吳殳就是投師到了明末武術家,精通槍法的石電(?—公元1635年)(字敬岩)門下,技藝才突飛猛進的。同樣,前麵提到過的楊露禪從師於陳氏太極大師陳長興,李飛羽從師於形意大師戴文雄,為他們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人們常用“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來形容古代文人的為學之道。其實,古代習武者又何嚐不是如此?古代習武者有著從師學到一定程度後,離師出遊,尋訪天下名師,以武會友的習俗,正像一句武諺說的“一處磕頭,百處學藝”。這種武術“遊學”對於習武者技藝的進步是非常重要的,他們之所以要“百處學藝”,不僅是由於中國武術文化有強烈的地域色彩,拳種功法因地而異,而且當時社會的通訊手段不發達,一個人想博采眾家之長,就必須跋山涉水,四處求學,還因為武術的許多精妙之處不可言傳,非得麵對麵的示範教學,切磋討論才能悟得其中三昧,正如太極拳家陳鑫所說:“每一勢拳,往往數千言不能罄其妙,一經現身說法,甚覺容易。”(《太極拳譜》卷十二《陳譜:清末陳鑫太極拳論著》)

古代武術習練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與習武者日常生活結合得非常緊密。

為了取得最佳效果,早在漢代時就已經對練功的方位有了規定,在馬王堆導引圖上,人們就已經看到,當時的練功者都以麵南背北為基本方位。練功的取位,與傳統的陰陽五行相生相克、八卦、幹支理論有直接關係。近代武術家在練功時,主張“早不朝東,晚不向西,午不朝南,永不向北”。其中不向北則完全出於政治原因,意為不向來自北方的滿清稱臣。

如練習武功有“練拳宜早起,早睡體不虧”之說,這就涉及到習武者的起居作息;練功要求著服裝既寬鬆舒適,以利氣血的通暢,又緊湊利落,不妨礙動作的灑脫,這就涉及到習武者的穿衣;吃什麼東西才有助於練功,也有一套講究,這又影響到習武者的飲食,如在練外功時,體力消耗很大,就要飽食足睡,保持充沛的體力;而在練內功時,則要減食省眠,以便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功習武還要求養精愛氣,“愛精如愛金,才算武藝人”,這又與習武者的性生活有關。不僅如此,習武還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精神生活。中國武術理論認為人的身、心和道德是不可分的。要想取得良好的練習效果,練習者必須不斷地培養自己健康的心理品質,完善自己的人格,如襟懷豁達、與人為善、以禮待人、心平氣和、從容沉著等等。心理修煉與武德培養也是中國武術極其重要的習練內容。這樣,練功習武對練習者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麵,從起居製度、服裝飲食到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等均有深刻的影響。練功有“易骨、易筋、易髓”的說法,這就是說,練習者要經曆脫胎換骨的磨練,才能掌握真正的功夫。習武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就像武術家們常說的“三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當一個人決定練功習武時,他就踏上一條長期的自我規範的生活道路,按照練功習武的要求去調節自己的日常生活,把練功習武貫穿到自己生活的各個方麵。所以,在真正的武術家看來,要練就上乘功夫,對於行坐臥走、飲食乃至大小便都不可不注意。(《太極拳譜》卷八《楊譜:清代楊氏傳鈔老譜》)因此,真正的武術家在日常的坐臥行立中,也不鬆懈,要求自己“坐如鍾、立如鬆、行如風、臥如弓”。對自己要求嚴格的習武者,隨時隨地都在練功,如太極大師陳長興,坐著時,也是虛靈頂勁,上體不偏不倚;走路也以意作圈,就是平時拿筆放杯,也都暗含太極勁。八卦高手程廷華,以做眼鏡為業,人稱“眼鏡程”。為了練習腿功,每天打磨眼鏡片時,總是一腿呈半蹲姿勢,另一腿橫置於支撐腿的膝頭。清代河南武術家李政,學成心意拳等武術後,以保鏢為業。為了練習武術步法,他在走鏢途中時常以雞形步行走於鏢車前後。至於枕磚頭、睡木板的練功人更是多見。少林拳法有“三要五忌七傷”的要求,也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麵。“三要”是:“一要深沉慎重,二要確實精當,三要節欲愛名”;“五忌”為“一忌荒惰、二忌誇矜,三忌躁急,四忌躐〔lie獵〕等,五忌酒色”;“七傷”是:“一近色傷精,二暴怒傷氣,三思慮傷神,四善憂傷心,五好飲傷血,六懶惰傷筋,七躁急傷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