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武術功法(2 / 3)

陳式太極拳家陳鑫(公元1849—1929年)也說:“打拳也是運其任督二脈,使之順逆往來循環無間也。”丹田是“生氣之原,不歸於此,則小勢之動氣必漸竭而運動無力矣。”所以強調練氣。(《太極拳圖畫講義初集拳譜》)

於是,《易筋經》將練功分為三個層次,即練筋、練膜和練氣。練筋必須練膜,練膜必須練氣。從最難練習的練氣入手,“使氣清而平,平而和,和而暢達”,這樣,氣就能“行於筋,串於膜,以至通身靈動,無處不行,無處不到。氣至則膜起,氣行則膜張”。進而練筋,使筋舒、強、和、長、壯,最終練成“金石之體”。

古代武術有一係列旨在練習身體輕捷的功法,稱為“輕身術”。如先練負重在山路土嶺上奔跑的“躥縱術”,繼而練習跑缸邊,即習武者負重在盛滿水的大缸沿上行走,逐漸減少缸裏的水,一直練到能在空缸的缸沿上行走如飛的程度。接著,將缸換為盛鐵砂的大簸籮,在簸籮沿上跑,逐漸減少簸籮中的鐵砂,直到最後在空簸籮沿上跑。再如跳坑功,在腿上綁縛鉛包,重的可達三斤,從淺坑裏往上躍,逐漸增加坑的深度,直到三尺之深。據《清稗類鈔》記載,清代時,河南、山東一帶的孩子們就用這種方法練“飛簷走壁”。其他的練法還有跑樁等。

中國古代的武術家們,對武術技藝有著極嚴格的標準。春秋時期楚國著名的神射手養由基有一次在幾千名觀眾麵前表演射箭,百發百中,觀眾們禁不住齊聲喊好。養由基頗為得意,不料有一個人卻冷冷地說:“射得不錯,可以學習射術了。”養由基聽後十分惱怒,但此人確實十分內行地指出,養由基在連續射箭時不善於放鬆,如果這樣射下去,很快就會因氣力衰竭而弓斜矢偏,而隻要一發不中,就會前功盡棄(《史記·周本紀》)。養由基有百步穿楊的驚人箭法,仍有人說他不過是可以培養的可造之才,這個故事說明古代的武術家們對武術認真嚴肅,精益求精,幾乎到了苛求的程度,就像荀子說的“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荀子·勸學》)。三國時魏文帝曹丕的射術也有相當的功底,有左右開弓的本領。他認為在箭靶固定的習射場上做到箭不虛發,還不能算是技藝高超,隻有在草木茂盛的曠野,縱騎馳騁,下擊狡獸,上射飛禽,弓不虛彎,所中洞穿,達到這樣的程度,才算得上行家裏手。(《典論·自敘》)

作為武術習練基本功法的樁功,也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在清代中葉已有人將站樁功引入普通人的養生術中,但流行不廣。

樁功“要學拳,須站樁,欲習打,先練樁。”站樁功是武術內功的基本功法,“樁”的意思是比喻習練時像樁一樣靜止不動,久練後如樁一般堅實穩固。

就是以攻堅打硬稱著的少林拳法,也同樣重視這種內外結合的修煉:“無論練功習技,首須養氣,氣沛則神完,神完則力足。”(《少林七十二藝練法摘要》)

注釋:

中國古代武術的功法可以分為練內和練外兩大部類,也就是武林中人們常說的“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練內,就是改善習武者的意念、氣息、髒腑、經絡、血脈等方麵的狀態,達到“內壯”;而練外,則是增強骨骼、筋腱、肌肉、皮膚等部位的機能,以求外壯。練內是練外的基礎,而練外又將雄厚的內功轉化為強大的技擊力,這樣,內外結合,相輔相成。《楊氏太極拳譜》中的一段話將這種關係說得十分清楚:“氣走於膜、絡、筋、脈,力出於血、肉、皮、骨。故有力者皆外壯於皮骨,形也;有氣者是內壯於筋脈,象也。氣血功於內壯,血氣功於外壯。”明白了這個道理,知道了力氣的來源,自然就會知道“用力、行氣之分別。行氣於筋脈,用力於皮骨。”(《太極拳譜》卷七《楊譜:清代楊氏傳鈔老譜》)因此,太極拳的練功要“沉肩墜肘,氣沉丹田。氣能入丹田,為氣總機關,由此分運四體百骸,以氣周流全身,意到氣至。練到此地位,其力不可限量矣!”(《太極拳譜》卷八《楊譜:清代楊氏傳鈔老譜》)

宋人洪邁的筆下也有一個輕功非凡的人物楊宜中。一次,他與弟子們來到福州水西裏中一座山下,此山壁立百丈,從來就沒有人上去過。隻見楊宜中用手提起衣服的下擺,就登上了峭壁,步履從容,似乎在平地上行走,弟子們大驚不已時,他已在山巔上笑著向山下招手。(《夷堅誌》支戊卷)

有的婦女的輕功也不讓須眉。清代有一故事講的是一個女子與一個小偷比賽“飛簷術”。隻見這個小偷“向壁躡足而上”,就像登梯子一樣爬上牆頂,翻身跳下,頗為得意。不料這個女子竟嗤之以鼻,問道:“你的本事僅此而已?”小偷回答道:“這是飛簷走壁之術。”話聲剛落,隻見這個女子以比小偷迅捷得多的動作,躡足而上,登上牆頂,接著又背貼牆壁,徐步而下。小偷大吃一驚。(《清稗類鈔·技勇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