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關節的靈活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因此,柔功必須從幼年練起。
總的說來,武術這種內外合一的練功思想與實踐,就是要讓習武者的意、氣、力、身四者有機配合,融為一體,內功和外功相互作用,做到“內壯外勇”,從而以意導體,以體導氣,以氣發力。這樣的力就不再是肢體的拙力、僵力、蠻力。拙力、僵力、蠻力看起來氣勢洶洶,卻不過徒有其表,打擊的力度僅限於人體的表淺部位,而中國武術內外功結合而發出的力,綿遠深厚,剛中有柔,柔中帶剛。這樣的力有極大的穿透性,可以透過皮骨,直逼髒腑,打擊效果遠遠超過沒有功夫的拙力。
與排打功練法相類似的有主練頭部的“鐵頭功”,主練腹部的“鐵牛功”,主練全身的“鐵布衫”和“金鍾罩”等。這些武術硬功練成後,常常有著令人難以想象的功效,如清代的少林武術家們“運氣於筋肉,則脈絡突起,筋如堅索,肉如韌革,刀擊之不能傷也”(《清稗類鈔》)。鄭板橋也記載了湖北一個叫魏子兆的人學習了少林寺僧的練氣運神之訣,練習了數年,“周身堅硬如鐵,值運氣時,氣之所至,雖刀斧無能傷也。”(《鄭板橋筆記》)
武術家為了使自己的武技達到爐火純青之境,無不經年累月,以10年、20年,甚至一生的時間苦練不輟,即使在飲食不濟、饑腸轆轆時,也不敢稍有懈怠,如春秋時孔子的高足子路在隨孔子外出時,有一次被困在陳蔡之間,七天吃不上飯,仍然操著盾牌堅持習武(《莊子·讓王》)。一提起練武,人們就會自然地聯想起武術界廣為流傳的說法,如“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學拳三年,丟拳三天”,“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三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功用一日,技精一日”,“太極十年不出門”等等。
內功主練精、氣、神,強內固本,如洗髓經、易筋經等;外功主練身體之靈活、協調、力量和身手樁步,以提高自衛與攻擊能力;硬功主練身體各部抗堅擊硬之功力,如鐵布衫、紅砂掌、一指禪、上缶功、石柱功、排打功等;輕功主練輕身騰躍與超距之能,如跑牆遊牆等;氣功有養氣與練氣之分,養氣功主要為坐禪等靜功,以調息養神。練氣即指武禪結合的動功,以活血助力。盡管功法各有所長,但是由於練功總的指導思想是強調整體,即內外合一,神形俱練,因此各種功夫在練法上也多有交叉,極少是純粹練內或練外的。
武術的樁功種類很多,各門各派武術多有自己的樁功,如八卦掌的八卦樁、虎坐樁、夾馬樁,,少林拳的子午樁,形意拳的三才樁,,,醉拳的立樁,苗拳的箭樁和藏山樁,還有馬步樁、丁步樁、虛步樁、三角樁、四平樁、七星樁、撐抱樁、伏虎樁、降龍樁等。這些以靜態姿勢為主的樁功樁勢多樣,神態各異,各有側重,養氣練氣,練神練意,調身練力,從容不迫地為武術技擊奠定基礎。
易筋經上文提到過的托名達摩,而實際上出現於明代後期的《易筋經》是武術功法的一部代表作,被少林武術家們奉為經典著作而流傳開來。
《易筋經》還附有練功的12個術勢,稱為“易筋經十二圖”,分別為韋馱獻杵第一、二、三勢、摘星換鬥勢、出爪亮翅勢、倒拽九牛尾勢、九鬼拔馬刀勢、三盤落地勢、青龍探爪勢、臥虎撲食勢、打躬勢和工尾勢。
排打功一般是由習武者本人或其同伴,用拍擊器械擊打全身各部,從大小臂開始,繼而大小腿,然後胸腹部,最後是背部。擊打時要鼓氣,擊打間隔時吐氣,早晚各排打一遍。隨著習武者抗擊打能力的提高,增加擊打的力度,進而換用質地更堅實的擊打器械,如石、鐵等,最後甚至可以采用刀斧等鋒利之物。
《易筋經》認為:“筋,人身之筋絡也。骨節之外,肌肉之內,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筋非絡。聯絡周身,通行血脈,而為精神之外輔。如人肩之能負,手之能攝,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潑靈動者,皆筋之挺然者也。”(《易筋經·上卷總論》)身體的種種病症,如病、瘦、痿、懈、亡等,都是由筋的不良狀態,如弛、攣、靡、弱、縮而造成的。因此,需要將病弱之筋換為強健之筋,因為“筋壯則強,筋舒則長,筋勁則剛,筋和則康”。雖然,“筋”是外功練習的對象,但是,《易筋經》卻從形神統一的觀點出發,認為“練有形者為無形之佐,培無形者為有形之輔”(《易筋經·膜論》),就是說,無形的練內與有形的練外是相輔相成的。
古代的武術家究竟是怎樣練出一雙健腿利足,使他們跨壕越坡,如履平地,上牆過屋,轉眼無蹤,以至人們傳說他們有飛簷走壁之能,平地升舉之術?
武術的樁功除了上述靜態為主的形式外,還有各拳種用來練習基本身體姿勢,在走動中練習的“行樁”(又叫“動樁”、“活樁”),行樁與武術技擊有更為直接的關係,如通背六路行樁、落地梅花樁、醉拳的擺樁等。
功夫是中國武術的精髓,有功夫的武術大家可以憑借普通的一招一勢,攻堅擊硬,無往不利;沒有功夫的初學者即使將高難的武術套路演練得滾瓜爛熟,一經試敵總不免破綻百出。因此,在武術界流傳著“力不打拳,拳不打功”的說法,也就是說拙力、蠻力敵不過技擊的技巧,而技擊的技巧又敵不過修煉深厚的功夫。因此,古代武術家既要練身、練形、練力,又要練精、練氣、練神。在這種神形俱練的實踐中,一代代武術家們以令人難以相信的執著追求,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發展出了一個體係博大、內容龐雜的武術功法體係。因此,武術家們把習練武術稱為“練功”。練功,是古代的武術家們習武活動的主要內容。
中國古代武術與西方格鬥術練習的本質區別之一,就在於它有“功夫”。僅僅從動作的外表上,外行們很難看出武術家的功夫如何,因為功力深厚的武林宗師們的動作都是樸實無華的,看上去普普通通,與戲台上花裏胡哨、引人入勝的武打有天淵之別。但是,在生死之搏的實際格鬥中,這些似乎輕描淡寫的一踢、一點、一拿卻有著製敵於死命的巨大威力,其原因就在於“功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