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練指力的“一指金剛法”不過是在平時行走之間用手指點擊牆壁、樹木,逐漸增加力量,久而久之,便有驚人的效果,據說“觸木木可洞,觸石石可碎”。再如練手臂打擊力的基本功法“打紙墩”,是在結實的凳上放置一墩厚紙,配合步法,用拳、掌、指、肘以打、拍、插、切、削等各種手法反複擊打,經年累月,功力自增。有幾分神奇色彩的“一指禪”的練法,主要是在家裏過道懸一鐵錘,出出進進隻要看到這個懸錘,就以食指或中指戳它一下,時間長了,一指便可將錘催動。還有練手指抓勁的“拔釘功”,是將大鐵釘敲入厚厚的木板,然後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將釘子一一拔出。此功練成後,在格鬥中拿對方的穴位時,有無窮威力。
柔功中國武術的動作方向多變、線路複雜、騰挪翻閃、大開大合,對身體的柔韌性有極高的要求。關節、韌帶僵硬,肌肉缺乏彈性的人難以進入武學的高妙之境。因此,古代武術家十分注意對身體柔韌的練習,將其作為習武者入門的基本功,稱作“柔骨功”或“柔功”。柔功包括發展肩、腕、胸背、腰、腿、踝各個關節運動幅度和肌肉靈活性的功法。采用主動性或被動性的壓、擺、牽、拉等,擴大關節的活動範圍。像人們經常看到的習武者們練習的“壓腿”、“下腰”、“劈叉”、“壓肩”、“開胸”、“跪壓”等方法都屬於武術柔功。如明代的《武編》就指出在練習腿法時,先要踢開腿後再習練腿法。所謂踢開腿,就是發展腿部的柔韌性(《武編》前集卷五)。武術的柔功並不是一味地追求柔軟、伸展,致使動作速度下降,而是在放鬆時,柔若無骨,發力時疾若閃電。因此柔功不光是靜態的壓拉,還包括大量動態的動轉練習,如踢腿、擺腿、甩腰、掄臂等。
根據這種修煉理論,《易筋經》采取按摩、拍擊與入靜誘導和意守按摩、拍擊部位相結合的功法,並輔之以服用補益氣血的內壯藥物和藥浴,以取得內壯外勇的效果。
那麼,古代的武術家是如何習武練功的呢?
武術功法,特別是內功的出現與中國古代行氣術進入明代以來的空前繁榮有直接關係。自明代開始,氣功出版物大量湧現,其數量之多,超過了曆代的總和。也是在這一時期,古代導引術在經曆了宋元時期的低潮後,進入明代也掀起了一個高潮。
內功的主要目的是養氣和練氣。養氣以凝氣清神,練氣以運使氣息,自由地調動氣息,為練功服務,正如《少林拳術秘訣·氣功闡微》所說:“養氣而後氣不動,氣不動而後神清,神清而後操縱進退得其宜,如是始可言命中製敵之方。”“練氣之學,以運使為效,以呼吸為功,以柔而剛為主旨,以剛而柔為極致。”由於內功不是為了直接技擊,而是強內固本,使習武者深含不露,沉著冷靜,並可根據技擊的需要,隨意自如地調動氣息,因此內功多采用靜態的,或緩慢而簡單的動態的功法,靜中求動。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自我保護功法俗話說“打鐵先得自身硬”,古代武術的外功訓練也是從強固自身開始的,首先要練的是抗擊打能力,也就是“學打人,先習挨打”。古代武術家們以一係列精心設計的自我捶練方法,先練皮肉,進而練筋骨,將自己練得如同金石之身、鋼鐵之體一般的強壯。用器械對自身進行拍擊是武術家自我保護功法的基本形式。用拍擊器械對身體進行拍擊,其實也是中國傳統保健的一個重要方法,早在漢代馬王堆的導引圖中就有了用袋狀物拍擊身體之法。古代武術家將拍擊法引入武術習練,對拍擊的器械和效用進行了大膽的開發和實驗,發展出了一係列“挨打”功法,用於拍打的器械也越來越多,如《易筋經》中提到的拍擊器除石袋、鉛屑袋外,還有石杵、木杵、木槌。在實際的運用中,還有使用磚和鐵磚的。
輕功武技高強的人,靜止時,如深深紮根於地下的大樹,堅如磐石,穩如泰山。沒有功夫的人就是來他三五個也不能使其動一絲一毫,而武術家們一旦動起來,卻又輕靈得像一片羽毛,跑則疾如旋風,躍則飄如猿猱。古代武術家們輕捷的身手,在正史和野史中也時有記載。如東漢末期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東吳的孫權命令威武中郎將賀齊征討據守在丹陽林曆山的陳仆、祖山。林曆山山勢險峻,壁如刀削,數月攻之不下。賀齊決定出奇兵,暗訪到一個輕功高超的壯士,以鐵戈為登山器具,在濃黑的夜色掩護下,在敵人意想不到的險峻處,登上山頂。繼而,百餘名軍士拉著這位壯士放下的長長的布條,也登頂成功,鳴鼓吹號,就這樣山上山下配合,大破敵軍(《資治通鑒》卷六五)。唐人張鷟〔zhuo濁〕記錄了這樣一個傳奇故事,柴紹有個弟弟有一身超人的輕功,縱身一躍,可輕盈盈地飛出去十多步之遙。唐太宗李世民為了測驗他的技能,命令他去取趙公長孫無忌的鞍轡,卻又事先告訴無忌有人要來行竊,須小心在意。到了夜裏,長孫無忌忽然看見一件東西像鳥一樣飛入自己的宅內,一瞬間便割下雙鞍逸去,追之不及。唐太宗又讓此人去竊丹陽公主的鏤金枕頭,隻見他飛身潛入公主的寢室,在公主臉上輕輕撒了一點土,乘公主一抬頭的瞬間,用其他物件換去了這個鏤金枕頭,丹陽公主渾然不知,直至早晨才發覺。此人還曾穿著皮靴,不靠手攀引,走上磚城,直至女牆,又足踏佛殿柱,直上簷頭,接著手抓椽子蜷身而上。翻越百尺樓閣,對他來說如履平地。唐太宗看後既感驚奇,又有幾分畏懼,說:“此人不可留居京城。”(《朝野僉載》)
武術的主旨是防身健體、擊打格鬥,因此骨骼是否強壯,筋腱是否柔韌,肌肉是否有力,皮膚是否堅韌,直接關係著在防守時能否抗打經摔,保護自己,在攻擊時的擒打摔拿中能否攻堅打硬,克敵製勝。因此,古代武術家無不花費大量時間來練外功,絲毫不敢懈怠。武術中所有的絕招、險招、狠招無不與外功密切相關。中國古代武術家在實踐中發展出了內容極為豐富的外功練法,化去一身的拙力,使身體剛堅而柔韌,勁力變化無窮,深不可測,同時在外功習練中引入調息運氣、調動意念等內功,以意導氣,以氣催力,大大提高了外功的效果。
進攻性功法中國武術中有許多招勢看起來簡單平常,但卻有令人驚奇的威力。在武術家們出手的刹那間,他們身體的各個部位,如頭、肩、臂、肘、掌、拳、指、腿、膝、足等,似乎從血肉之軀的一部分突然化為犀利無比的刀劍或萬鈞之力的重錘,所向披靡,令人防不勝防,揮掌揚指之間,處處隱藏著殺機。中國古代武術有大量的各種專門功法來培養和提高身體整體及各個部位的攻擊能力。這些功法除了少數是練陰柔之勁的外,多為外壯類型,以練陽剛之勁為主。雖然這些功有突出的動作性,重在練形練力,但在習練時仍然一時一刻也離不了意念、氣息這些內功的輔助。這些功多利用外物進行練習,由於古代武術練功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生活化,練功與日常生活結合得十分緊密,因此練功中使用的外物也都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尋常之物。與前麵說過的自我保護功法相同,這些攻擊性功法的練習方法也不複雜,大都是一些十分簡單的動作。但是,就是用這些毫不起眼的尋常之物和這些人人都會的簡單動作,古代的武術家們以無忘無助的耐心,鍥而不舍,練出一身的絕技。如明代武功練習采用的練習器械有木凳、石墩、糠袋、蒲團、木柱等。用放在地上的木凳練彈腿,一腿彈出,能將木凳踢得後退,而不翻倒為宜;用踢石墩練彈腿的勁力;用懸在梁上的糠袋或蒲團練蹬腿或踹腿的高度;用木柱練蹬腿或踹腿的勁力。(《武編》前集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