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川不僅是一個武術家,也是一個武術教育家,為傳播八卦掌做出了重要貢獻。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他到了北京,憑著自己高超的拳技在清朝肅親王府當了總教師,開始招收徒弟,傳授武技。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他告老離開了肅親王府,用自己的餘生專門指點徒弟們練拳,培養出許多技藝精湛的八卦掌武術家,於是八卦掌的影響越來越大。董海川在教學上也很有一套辦法。他在傳授八卦掌時,不是不加區別,采用一種統一的模式,而是十分注意按照每個徒弟的身體條件,區別對待,因材施教,所以,他的弟子們的功架套路往往各有不同。後來,這些弟子們把八卦掌帶到各地去,就形成了尹、程、劉、梁、樊等多種流派。當然,這些流派雖然功架動作各異,基本的拳理則是相同的。
董海川還很善於吸取別的武術流派的精華。上麵已經提到過他和形意拳的一段關係。他和太極拳也有一段類似的故事,據說他曾經和著名的楊式太極拳的創始人楊露禪比過武。這兩人都是功夫極精的武林高手,都是靠一身多年練就的過硬本領打出來的,因此,這次八卦泰鬥與太極宗師的比武較量十分引人注目。於是,各自都拿出了看家的招法,一個足踏八卦,矯若遊龍,身移掌變,著著凶狠;一個抽絲圓轉,引進落空,乘勢借力,綿裏藏針,拳來掌去,鬥了三天,不分勝負,打成平局。於是互相敬佩,成為好朋友。善於學習鑽研的董海川後來將八卦掌和太極拳熔於一爐,又編出了八卦太極拳。
八卦掌技擊以掌為主,基本手型是龍爪掌和牛舌掌。主要的擊法有推、托、帶、領、搬、攔、截、扣、捉、拿、勾、打、封、閉、穿、點等。掌法有仰、俯、豎、抱、劈、撩、挑、螺旋掌等。八卦掌動作靈活、迅捷,“起如風,落如箭,追風趕月還嫌慢”。技法中每一種掌法都有四種擊法和閃擊法。與對方交手時,按照對方的動靜變換擊法。一掌發出,如對方沒有準備,就以實掌搬、攔、截、扣進行打擊;如果發現對方已有準備,就迅速變為虛掌以推、托、帶、領將對方的勁力化走。因此,戰術靈活多變。
八卦掌還有其他許多名字,如“轉掌”、“遊身八卦掌”、“陰陽八卦拳”、“八卦連環掌”等等。
八卦掌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不斷地在弧線上走圈,左旋右轉,右旋左轉,沒有片刻停息。這種不停地走圈用八卦掌的術語來講,叫做“行樁”。這也是八卦掌的基本功,正如清代八卦掌大師董海川說的“百練以走為先”,“百練不如一走”。千萬不要小看了這種似乎是在不斷重複的走圈,它可不是沒有目標的瞎走,走到四正四隅這八個不同的卦位上都有相應的進攻和防守的掌法,都有明確的戰術目的。在走轉過程中不斷地變化各種掌法,就是人們常說的“手隨步開”。每掌都有左右對稱的掌法,由一掌可以變化出八掌,進而變化出64掌。這樣,在循環往返、周而複始的走轉換掌中,避開對手的鋒芒,一旦發現對手的破綻,就疾如閃電,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出的掌常令人防不勝防,就像人們說的“圈中圈處處有變,掌中掌變化萬端”。這種在不停地走圈變掌中,克敵製勝的打法實在有點兒打運動戰的味道:沿著陰陽魚形流暢的弧線,在八個陣地之間不停地轉移,捕捉最好的戰機(圖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