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形意拳(2 / 2)

清代後期,形意拳在山西、河南、河北一帶廣泛流傳,在流傳的過程中又逐漸形成了不同風格的各種流派。如山西的拳勢緊湊;河南的氣勢勇猛;河北的舒展穩健。由於師傳的不同,各地的套路也有不少區別。

形意拳以三體式為基本樁法。三體式是按照形意拳的動作要領設計的一種站樁姿勢,形意拳的各種動作都是以這個基本姿態為出發點的,有“萬法出於三體式”一說。

明朝覆滅後,姬龍峰曾到過少林寺,在少林寺裏表演了他創編的這種拳術,得到少林僧人的稱讚,於是就在少林寺住了10年,在河南一帶傳授拳藝。後來,他看到恢複明朝沒有什麼希望,就又回到自己的家鄉。少林武術在明朝已有龍、虎、豹、蛇、鶴五拳,與心意拳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因此,心意拳的出現與少林武術有一定的關係。

像人們曾經偽托達摩創少林拳的說法一樣,宋代抗金名將嶽飛創心意拳的說法也流傳極廣。嶽飛是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武藝高強,戰功顯赫。但是,沒有任何史料表明嶽飛曾經創編過心意拳。嶽飛創拳說,顯然也是想以嶽飛的崇高聲望來提高心意拳的地位。特別是心意拳創始於明末清初,正是反清複明的鬥爭高漲的時候,把心意拳的創始人說成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嶽飛就更有深意了。其實這種拳的真正創始人是明末清初的武術家姬龍峰(公元1602—1680年)。

形意拳是由“心意六合拳”發展而來的。“心意六合拳”又叫“心意拳”或“六合拳”,起這個名字是因為這種拳術的技法是由心產生意,又由意轉化為拳;同時,在練習這種拳術時有“內三合”和“外三合”的要求。所謂內三合指的是身體內部幾種因素的緊密結合,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指的是肢體各部分在行拳時的協調配合,即“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

形意拳還有各種武術器械的操練套路。

經過古代武術家們多少代人的努力,形意拳終於發展成為中國武術中非常成熟的重要拳種。1918年9月,俄國大力士康泰爾在北京中山公園舉辦萬國賽武大會,聽說中國精通形意拳和八卦掌的韓慕俠要與他比武,竟然在比賽前“潛藏不知去向”。也有人說康泰爾事先曾與韓慕俠在六國飯店較量過,被打得慘敗,因此,不敢登場。清代末年的形意拳大師車永宏(公元1833—1914年)曾師從李飛羽,苦練20年,練就了一身高妙的形意功夫。他在晚年曾與日本駐天津軍事教官在擂台上比武,以慢製快,將日本教官打敗。日本教官對他高超的武技十分佩眼,要拜他為師,被車永宏婉言謝絕。一些人不解其故,他說:“我怎麼可以將自己國家的絕技傳給外人哪!”(《太穀縣誌·方技傳岡》)

後來,郭雲深在北京拜會了正在肅親王府傳授武術的八卦掌大師董海川(約公元1813—1882年)。兩人都久聞對方的大名,就拳來腿往地較量起來。這兩位武術大家不知道曾經同多少武林高手較量,都從來未遇到敵手。不料,這一次卻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一連三天,殺得難分難解,各自心中都暗暗稱奇,互相傾慕。於是,歇手停戰,結為兄弟,在一起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切磋拳理。他們感到形意、八卦雖然名字不同,但拳理是一樣的,這兩種拳術應該互相取長補短,相輔相成。於是,當下決定形意、八卦合為一門,學形意拳的也用八卦掌調劑,這樣可以避免過剛過激;而學八卦掌的也學形意拳,這樣可以更好地做到剛柔相濟。

關於姬龍峰創拳,還有另一種帶有浪漫色彩的傳說:一天,姬龍峰在終南山中采集藥材,忽然看到一隻鷹在與熊搏鬥,鷹盤熊舞,好一場惡戰。姬龍峰看得入了迷,一時間忽然來了靈感,就仿照鷹與熊搏鬥的形態,創編出了心意拳。為了增加心意拳的影響力,就假托是在一個山洞裏發現了嶽飛留下的拳譜。

圖5形意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