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太極拳(1 / 2)

太極拳強調身體內部的意念和內氣的重要作用,用意氣運動統領整個身體的運動。在練習時靜心用意,呼吸自然,中正安舒,柔和緩慢,連貫協調,虛實分明,輕靈沉著,剛柔相濟。在太極拳運動中身體上上下下、裏裏外外都得到了鍛煉,因此是一項很好的健身運動。

太極拳經過陳王廷的發展,以一個新姿態出現,但是,當時知道太極拳的人還不多。

太極拳在技擊方麵也是很獨特的。它以處處走弧線的動作,不斷地劃圈,大圈變小圈,小圈變大圈。在這種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攻擊力的弧形運動中,運用掤、(扌履)、擠、按、采、挒、肘、靠等八種勁法,與腳法、身法相配合,以柔克剛,以靜製動,避實擊虛。

太極拳采取後發製人的打擊方法,主要靠“化勁”和“發勁”這兩種勁。化勁就是當對方進攻時,不是以硬對硬,而是通過自己手腳身法的變換,以粘〔念nian〕、黏〔也簡化為粘,念zhan〕、連、隨的功夫,采取誘敵深入的辦法,順著對方用力的方向做圓周運動,將對方攻擊的力量沿著圓的切線“化”走,將對方的身體重心慢慢牽引到支撐麵的邊緣。在“化”走對方的力量的同時,通過自己的皮膚的觸覺,判斷對方的用力點,身體重心的位置,摸清對方的虛實,然後,順勢爆發出剛勁將對方拋出或擊倒,這就叫借力發勁。當使用化勁的時候,柔若無骨,對方像是打到棉花上,摸不清虛實,找不到打擊的重心在什麼地方,這就是《太極拳論》中說的“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在使用發勁的時候,瞅準對方的重心,借對方的力,突然爆發用力,在一刹那間將敵手騰空拋出。太極拳就是這樣利用虛實的變化,來迷惑對手,調動對手,最後打敗對手。與太極高手較量時,就像按在一個又圓又滑不斷轉動的大球上,總覺得打不中對方。用的勁越大,身體失去平衡就越快,摔得越重。太極拳家們形象地將這種高超的技擊方式描述為“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王宗嶽《打手歌》)太極拳不僅有良好的醫療保健作用,而且有相當強的技擊性,有多種多樣的擊敵之法,如“提打、按打、擊打、衝打、膊打、肘打、胯打、腿打、頭打、手打、高打、低打、順打、橫打、進步打、退步打、截氣打、借氣打,以及上下百般打法。”(《太極拳譜》卷十一《陳譜:明代陳王廷拳經總歌》)

“太極”一詞,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一部哲學著作《周易》中,指天地未分時的渾沌元氣,世上萬物都是由這種元氣變化產生的(《周易·係辭上》)。太極拳就沿用這種無所不包的太極理論,既表示這種拳以充斥在天地之間的元氣為基礎,又說明了這種拳像這種氣一樣,有無窮的變化,又萬變不離其宗,難怪有人把太極拳叫做“哲拳”。

太極拳最初並不叫這個名字。有人叫它“長拳”,因為這種拳招式很多,一打起來就像長江大河在流淌,滔滔不絕,沒完沒了;也有人叫它“綿拳”,因為它又像行雲流水,綿柔不斷;還有人把它稱為“十三勢”,因為這種拳術由八種最基本的勁法和五種步法構成,又叫“八門五步”,這就是掤〔peng朋〕、(扌履)〔lü呂〕、擠、按、采、挒〔lie列〕、肘、靠、進、退、顧、盼、定。一直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著名的太極拳家王宗嶽寫了《太極拳論》,用太極陰陽學說來講解闡述太極拳的拳理,太極拳的名稱才固定了下來。

太極拳的普及與楊露禪有直接關係。楊露禪家境貧寒,年輕時曾以推車賣水和賣土為生。他力氣出眾,而且特別愛好習武,聽到陳式太極拳的名聲後,十分羨慕,就來到陳家溝。可是陳家規定太極拳隻在陳氏家族中傳授,外人是不能學的。楊露禪就在陳氏族人陳德瑚家打工。當時陳家正是陳氏第14代孫陳長興(公元1771—1853年)主持家政。陳長興有極深的太極拳功夫。據說,有一次,他去看戲,人群突然一陣騷亂,一位抱小孩的婦女被撞倒在地,眼見就要被亂腳踩死。在這危急關頭,隻見陳長興雙臂一伸,穩穩地擋住滾滾人流,像立在地上的一個牌位,紋絲不動。婦女得救了,陳長興也因此得到“牌位先生”的美稱。楊露禪在打工之餘,就想法偷看這位“牌位先生”給陳氏子弟教拳,然後背著人偷練,就這樣過了兩年。一天夜裏,陳長興在回家的路上發現一個小夥子在練拳,一招一勢很有章法。仔細一瞧,竟然是陳德瑚家的長工,很感意外,就叫過楊露禪來問明原委。陳長興被楊露禪學拳的誠意所感動,打破不授外人的規矩,收楊露禪為徒。此後,楊露禪一學就是18年,深得陳氏太極的精髓。

除了這兩種影響比較大的說法以外,關於太極拳的創始人還有其他一些觀點,如唐朝的許宣平、李道子、胡鏡子;南北朝的韓拱、明朝的戚繼光、清朝的王宗嶽等等。也有人認為太極拳是由形意拳演化而來的。

不管人們對於太極拳創始人的觀點如何不同,太極拳在明清開始流行,是大家公認的事實。雖然太極拳出現得比較晚,但是它產生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宋代,甚至更早。太極拳的產生不僅與套路武術的發展有關,而且與古代的氣功、導引的發展有密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