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被人們稱為內家武術的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拳種也都把點穴視為本門中不輕易示人的重要技法。如太極拳將點穴術與(擊打筋膜)、“拿脈”、“抓筋”列為四功,而且是四功中難度最大、要求最嚴的功法。點穴的技擊效果也是四功中最為顯著的,正如拳譜所說的“膜若節之,血不周流。脈若拿之,氣難行走。筋若抓之,身無主地。穴若閉之,神昏氣暗。”(《太極拳譜》卷七《楊譜:清代楊氏傳鈔老譜》)還有專門的“打穴歌”:“身似弓身勁似弦,穴如的兮手如箭。按時發兮須忖正,千萬莫要與穴偏。”(《太極拳譜》卷十二《陳譜:清末陳鑫太極拳論著》)因為穴有生穴死穴之分,關係到人的生死存亡,不易掌握,更為重要的是不能傳給邪惡之徒。古代武術家們對點穴術隻采取口授的方法(《太極拳譜》卷八《楊譜:清代楊氏傳鈔老譜》)。
內家拳是如何產生的,由於缺乏足夠的史料,還不十分清楚,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最早提到內家武術的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黃宗羲(公元1610—1695年)。他在為明朝的一位內家武術家王征南寫的墓誌銘中提到,有一派與少林外家不同的內家武術家。他們以靜製動,攻擊他們的人一經交手就被擊倒在地。他還說內家拳是由宋代武當山的道士張三豐創始的。張三豐應宋徽宗的召見,在去京城的途中,夢中得到神人的傳授,創出內家拳(《南雷集·王征南墓誌銘》)。黃宗羲的兒子黃百家在《內家拳法》中也說:張三豐精通少林拳,後來對少林拳進行了徹底改造,創出內家拳。內家拳技藝玄妙深奧,學會一兩手便足以勝過少林拳。這些說法有濃厚的迷信色彩和明顯的誇張。張三豐在中國武術史上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人物,後人常常把一些拳術發明權歸到他的頭上。究竟張三豐與武術有沒有關係,由於缺乏令人信服的史料,也因為在中國曆史上同名同姓的張三豐還不隻一人,一時還難以下結論。不過,從這些說法中至少可以看到,內家拳並不是憑空造出來的,它與少林拳有一定的關係。也可以說它是少林武術與內功結合的產物。就是把以“靜”為主的內丹修煉術與以“動”為主的少林武術融合在一起,這樣“外練筋、骨、皮”與“內練精、氣、神”就糅為一體了。
內家武術在技擊上講究“點穴法”,就是在交手格鬥時,有意識地去點擊對手經絡上的一些特殊穴位。點穴法是根據中醫經絡學說的理論設計的。中國古代中醫理論認為,經絡是人體氣血流通的通道,這種通道像一張大網把全身上下、內外聯結在一起。從頭頂到腳跟,五寸一大穴,五分一小穴,全身共有300多處穴位。對其中的一些穴位用手指、肘、膝、腳尖給以迅猛的點擊,可以使氣血的運行受阻。這樣可以造成生理機能的暫時失調,出現疼痛、酸軟、昏迷甚至死亡。這些穴位被稱為麻穴、啞穴、暈穴和死穴(習慣的說法是36穴,麻、啞、暈、死各九穴)。由於氣血是按照一定的時間在體內流動的,在流到某一穴位時,點穴才有較大的效力。因此,點穴法非常注意在不同的時間點不同的穴位。內家拳的高手們都有相當高超的點穴技術,如明末清初的武術家王征南(公元1616—1669年),有一次受到一個惡霸的侮辱,王征南略施點穴法,使這個家夥幾天解不出小便。還有一次王征南與黃宗羲同遊天童山,遇到一個名叫山焰的和尚。山焰很有氣力,四五個人也打不過他,但是當他一接近王征南,就被點中穴位,疼得動彈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