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內家拳(2 / 2)

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明代內家拳高手、浙江寧波人張鬆溪,外觀上看去非常瘦弱,好像連身上的衣裳都撐不起來,行動舉止文質彬彬,像個書生。但是就是這個其貌不揚的人有一身精湛的內家武功。當時正是倭寇在東南沿海一帶騷亂的時候,有70名少林武僧應募去打倭寇,聽說張鬆溪的武名,要求與張比試比試。張鬆溪說,要比武可以,但要先立好生死文書,死傷概不追究責任才行。於是,雙方立了字約。張鬆溪在酒樓上袖手而坐,一名僧人飛身來踢,張鬆溪身體微微一側,順手一送,這個少林武僧如同彈丸一樣,淩空墜落,跌在樓下幾乎摔死,其他的少林僧人這才驚服。還有一個傳說講,張鬆溪70歲時曾經把三塊大石壘在一起,然後,赤手空拳地一擊,三塊石頭立時都被劈為兩半(柴萼《梵天廬叢錄》)。當然,這些傳說有明顯的抬高內家拳貶低少林拳的意思。其實,少林拳、內家拳都是優秀拳種,很難說哪個高,哪個低,正如武術家們常說的拳術無高低,功夫有深淺。

其實,不僅內家武術重點穴,少林等外家武術也有自己的點穴法,如《少林點穴法》是這樣寫的:“點法必先通其取,骨度分寸皆適應,局部定寸若幹份,長寬一份亦一寸,無分老幼或男女,骨度分寸取穴存;一二節間定一寸,指中橫寬亦寸半,拇指首節定一寸,皆用男女定全身,悉知要害點穴位,百擊百中功夫真。”

注釋:

根據黃百家的《內家拳法》記載,內家拳除了強調內功的修煉和點穴法外,還包括35種手法(又叫三十五掌或三十五拿)、18種步法、12招勢、72跌等。有名的內家武術家有張鬆溪、葉思南、王征南等。自黃百家以後,內家拳失傳。

自宋代開始,特別是在明、清兩代,一種強調內功的武術派別發展起來,一開始主要流行於武當山和浙江東部一帶。這一武術派別為了與以少林武術為代表的剛硬直取、主動技擊的打法相區別,把少林武術稱為外家拳,而將自己的稱為內家拳。當然,這種稱法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抬高自己,貶低少林武術的意思。不過,後來不少武術家們也都采用這種區別方法。其實,將武術劃分為內家、外家,嚴格的說來是不夠準確的。因為被稱為外家的少林武術,也有上乘的內功。而內家的武術也並非總是一味地後發製人,以靜製動。如果用這種劃分來表示兩種不同的武術風格,即外家武術主動、主剛、尚力;而內家武術主靜、主柔、重意,還是可以的。

內家拳法在技擊上很有自己的特點,清代曹秉仁在《寧波府誌》中寫道:武術有兩種派別,一是外家,一是內家。外家以少林最為有名,在擊法上主張先發製人,跳踉〔lang良〕奮躍。但是,因為主動出擊就難免有疏漏,這樣,就會給對手以可乘之機。而內家拳則主張後發製人,不到萬不得已時不出手,而一出手則防不勝防。這樣的拳法使對手很難找到破綻進行攻擊,所以內家武術更為高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