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少林武術(1 / 3)

中國古代武術在明、清時期發展成熟以後,出現了許許多多武術流派。它們有的名震海內,一提起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有的隻流行於一方,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就是同一武術流派也因師傳的不同,地區的差異,而演化出各種各樣的小流派。中國古代武術千門萬戶,內容極其龐雜,這裏能介紹的隻是其中的一部分,就是這一部分也隻能是粗線條的勾勒。

在河南省登封縣嵩山秀麗的五乳峰和雄奇的少室山懷抱中,有一座佛教古刹——少林寺。在這一片佛門淨土上發展出了聲名遠揚海內外的少林武術。少林武術在我國武術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中華武術的一塊瑰寶,許多拳術的產生都與它有直接的關係,因此有“天下功夫出少林”的說法。少林寺也被人們奉為武林聖地。但是,圍繞著少林武術也有許多考無實據的故事,穿鑿附會,真真假假,撲朔迷離,讓人難以看清廬山真麵目,使少林武術總是帶著幾分神秘的佛光。少林武術究竟是怎樣發展起來的?人們一直在爭論不休,廣泛流傳於海內外的一種說法是印度來的達摩首創了少林拳。

菩提達摩(?—公元528或536年)是南天竺高僧,天竺禪宗第28祖和中國禪宗的初祖。他在南北朝時由海路到廣州,又北上到了北魏(公元386—534年),在洛陽、嵩山等地遊曆並傳授禪學。達摩主張寂坐修心悟禪,就是用靜坐的方法來修煉。據說他曾在少林寺附近的“達摩洞”裏,麵對著洞中的石壁,端坐了九年,最後坐化而逝。由於他在修煉時全神貫注,石壁上竟然投射出他靜坐時的形象,現在少林寺裏還存著這塊“麵壁石”。達摩是怎樣創拳的呢?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由於達摩本人一年又一年地靜坐,身體容易疲勞,有時就得起來甩甩胳膊,踢踢腿,活動活動肢體,再加上時常還得對付山林中野獸的幹擾,需要一些自衛的本事,於是達摩就發明了一種拳術,這就是少林拳的起源。另一種說法則是達摩在講授經理時,看到下麵聽講的和尚們一個個無精打采,形體也不舒展,為了讓他的徒弟們強身健體,達摩就教給他們一套名叫“十八羅漢手”的拳,少林拳就是在十八羅漢手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

據比較可信的史料,少林武藝從隋末唐初開始聞名於世。在李世民削平群雄、統一全國的戰爭中,少林僧人誌操、惠瑒〔yang羊〕、曇宗等曾幫助當時的秦王,也就是後來的唐太宗李世民征討王世充,擒拿了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則,為李世民攻克洛陽立了戰功(裴漼《少林寺碑》)。於是,曇宗和尚被封為大將軍,其餘的人因為不願做官,都得到皇帝賞賜的紫羅袈裟。另外,李世民還賜給少林寺40頃田地和一具水碾。從這以後,少林寺的名聲大振。

少林武術之所以揚名天下,除了武技高超這一原因之外,還與少林武僧在民族危難的時刻能夠挺身而出,為民族赴沙場、灑熱血有直接關係。在明朝,特別是在嘉靖年間,日本海盜經常入侵東南沿海一帶,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被人們稱為倭寇。沿海一帶的人民深受倭寇的禍害。抗倭成了明朝的一件大事。倭寇多是一些亡命徒,很有一些武功,使用的倭刀也鋒利堅韌,很難對付。再加上有火器的配合,戰鬥力很強。明朝的軍隊屢戰屢敗,直到抗倭名將戚繼光組織了精銳的戚家軍,才改變了這一狀況。在這場保家衛國的抗倭戰爭中,少林武僧也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在明嘉靖年間,少林派武僧月空帶領30多個和尚組成了僧兵隊伍,奔赴鬆江一帶與倭寇作戰。這些武僧,都有高超的武技,手持七尺長、30斤重的鐵棍,所向披靡,立下了不少戰功。後來,因地形不熟,失去後援,陷入敵人重圍。倭寇偽裝成明軍乘虛而入,武僧全部戰死(《吳淞甲乙倭變誌》)。

少林武術還有多種多樣的器械武術套路。在技擊散打方麵,少林武術也有獨具特色的100多種擊法。

少林武術在明代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給當時去嵩山的遊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明人王士性遊少林寺時,親眼看到了少林武僧們表演的拳術、棍術。在他的遊記中稱讚道“拳棍搏擊如飛”。一個僧人的猴拳表演更是使王士性讚歎不已,他寫道“盤旋踔〔chuo戳〕躍,宛然一猴也”(王士性《嵩遊記》)。明代文學家袁宏道(公元1568—1610年)在看了表演後也情不自禁地將少林拳術稱為“絕技”(《嵩遊記》)。

經過漫長歲月的積累,少林武術的內容日益增多,形成了一個由拳術套路、散打、器械和功法組成的武術體係,內容十分豐富。僅就少林拳來說,它不僅僅是指一種拳術。少林寺附近民眾練習的地方拳,也都稱為少林拳。因此,少林拳的套路很多,有小洪拳、大洪拳、老洪拳、少林虎戰拳、少林十字拳、少林脫戰拳、少林羅漢拳、少林石頭拳、梅花樁、炮拳等幾十種。少林拳的一個突出特點是講究“拳打一條線”,就是說套路的起止進退全在一條直線上。少林拳還主張“拳打臥牛之地”,強調近戰,在不出前後兩三步的小小空間裏決定勝負。因此少林拳的擊法重實用,沒有多少花架子,動作樸實,招式多變,力量運用靈活而有彈性,內靜外猛。人們用“秀如貓,抖如虎,行如龍,動如閃,聲如雷”來形容少林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