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少林武術(3 / 3)

另外,少林武術中還包括著各種各樣的練功方法,有“少林七十二藝”的說法,如:一指金剛法、雙鎖功、足射功、拔釘功、抱樹功、四段功、一指禪功、鐵頭功、鐵布衫功、排打功、鐵掃帚功、竹葉手、蜈蚣跳、提斤斤、仙人掌、剛柔法、朱砂掌、臥虎功、泅水術、千斤閘、金鍾罩、鎖指功、羅漢功、壁虎遊牆術、鞭勁法、琵琶功、流星樁、梅花樁、石鎖功、鐵臂功、彈子拳、柔骨功、蛤蟆功、穿簾功、鷹爪力、鐵牛功、鷹翼功、陽光手、門襠功、鐵袋功、揭諦功、龜背功、躥縱術、輕身術、鐵膝功、跳躍法、摩插術、石柱功、鐵沙掌、一線穿、吸陰功、槍刀不入法、飛行功、五毒手、分水功、飛簷走壁法、翻騰術、柏木樁、霸王肘、拈花功、推山掌、馬鞍功、玉帶功、陰拳功、沙包功、點石功、拔山功、螳螂爪、布袋功、觀音掌、上罐功、合盤掌等。這些功法的內功用來練精、氣、神;而外功、硬功用來練搏擊中置敵於死命的絕招。如點石功、鐵膝蓋等,功成後可以用一指、一膝的力量在格鬥中給人以致命的打擊;至於輕功則可以使人身手輕捷矯健,騰走如飛。

作為中國古代武術的聖地,少林寺也為培養武術人才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如著名的明代武術家程宗猷(公元1561—?年)就曾經在少林寺學習武術十幾年,深得少林武術的精髓。他離開少林寺後,寫出了《少林棍法闡宗》這一重要的武術著作。

少林棍法為武林一絕,但是少林棍法能達到這種高深的境界是與明朝著名的抗倭將領俞大猷分不開的。俞大猷武藝高強,尤其是他的棍法非常高明。因久聞少林棍法的盛名,明朝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俞大猷在南下赴抗倭前線的途中,專程前往少林寺一遊。少林寺的住持小山上人讓精通棍術的武僧給俞大猷表演。不料,少林棍僧的技藝使俞大猷非常失望。他坦率地批評道,少林僧人的棍法雖然名氣很大,但已經失去真傳。俞大猷的話使少林僧人大為震動,他們立刻表示要請俞大猷傳授棍法。無奈此時俞大猷軍務在身,不能久留。於是,小山上人選派了兩個年輕而身手矯健的僧人宗擎和普從,跟隨俞大猷前往軍隊學習。他們在俞大猷的指點下整整學習了三年,然後回到寺中又傳授給其他僧人。就這樣,有近100名僧人掌握了俞大猷的棍術,從此少林棍法更加精妙(俞大猷《正氣堂集·新建十方禪院碑》)。

其實,少林寺早在達摩到來之前就有了。北魏的孝文帝在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就為來北魏的天竺高僧跋陀修建了這座寺廟。由於寺院建在少室山林木幽深之處,所以叫少林寺。因此,少林寺的始祖是跋陀,而不是許多人所說的達摩。史書上沒有記載跋陀是不是會武術,但是,他一開始招收的小徒弟們似乎手腳都相當矯健。像惠光和尚年僅12歲,竟然可以站在井欄上踢毽子,一口氣踢了500多次,正好讓路過這裏的跋陀看到,跋陀心中暗暗稱奇,覺得這個孩子小小年紀就有這種本事,一定不是凡人,就收了他當徒弟。後來繼承了跋陀的衣缽的北齊人僧稠也有一段神奇的經曆。據說僧稠剛入寺時,身體單薄。當時少林寺的和尚很多,大家都喜歡在閑暇時角力摔跤,打打鬧鬧。僧稠初來乍到,就常受一些身強體壯的小和尚的戲弄,於是發憤練武,又吃了神人給的一大缽肉筋,於是變得力大無窮,一身武功,還有飛簷走壁的本事,以前欺侮他的那些和尚都嚇得直給他磕頭,不敢正眼看他(《朝野僉載》)。

隨著少林武術名聲的日益顯赫,天下的英雄豪傑、武林高手,從五湖四海慕名而來,以武會友,交流武技,這樣,少林武術彙集了四麵八方的武技精萃。從宋代以後,少林武術先後彙納了宋太祖趙匡胤的長拳、韓通的通背拳、馬籍的短打等18家拳法的精華,編成拳譜,流傳後世。

圖3少林寺白衣殿壁畫(選自《中國古代文物圖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