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熱兵器開始大量地取代冷兵器,許多曾經在戰場上起重要作用的武器從軍隊中被淘汰,於是可以擺脫軍事的束縛,在民間自由地按照各種不同的需要,如娛樂、健身、表演等等自由地發展;又由於冷兵器還沒有完全被取代,仍然在戰場上部分地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民間武術的發展就不能完全不考慮軍事的需要,完全脫離實戰的需要。這種武術與軍事若即若離的狀態正是中國武術賴以形成和發展的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在這種條件下,武術可以從其他各種文化形式,如舞蹈、雜技、氣功中大量地汲取營養,進行移植,而不必過多地考慮這些移植來的內容是否華而不實,在實戰中是否都能派上用場。武術的設計不再單純地從實戰出發,這就為武術的發展一下子打開了廣闊的視野。於是,五花八門、豐富多采的套路武術迅速發展起來;形形色色的早已從戰場上消失的武器在武術家的手中依然青春不老,熠熠生輝。
宋代的武術尚無統一的名稱,是按照不同的活動內容分別被稱為使拳、使棒、舞砍刀、舞蠻牌、舞劍等等。自宋代開始,舞槍弄棍、精通刀劍的民間藝人大量湧現,到處都可以看到他們精彩的武術表演。雖然從唐代中後期開始,軍隊中有了專門進行武術表演的軍人,如負責唐代京城衛戍的神策軍中就有精於摔跤手搏,以表演為任務的武士,這種軍內武技表演到宋代有了新的發展。宋太宗從軍隊中選出了幾百名身手矯健的武士,讓他們學習各種劍舞。這些人還都掌握了把劍拋向空中,然後跳起來從身體的左右再接住的本事。宋太宗在設宴招待契丹使者時,就讓這支武術表演隊登場獻技。隻見數百名武士袒露著臂膀,高聲呐喊,鋼刀飛上飛下,一片寒光閃閃,契丹來使不敢正眼相視。宋太宗在邊境巡視時也讓這些舞劍士們作為先導,每個人都顯露自己的絕技,很有一些威懾作用(《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十)。宋代軍隊中還有從左右軍中選來的大約120名相撲手和棒手,叫“內等子”,主要任務是在聖節、禦宴、大朝會時表演武術,並在皇帝出行時擔任警衛,在聖駕兩旁“著錦衣頂帽,握拳顧望,有高聲者捶之流血”。這些人歸隸禦忠佐軍頭引見司管轄。每10天比賽檢查一次,三年一次大考試,擇優去劣,按武技等級開支錢糧。(《夢粱錄》卷二十)
中國古代武術在明代以前還沒有形成流派。隨著武術的進一步發展,從明代開始出現了不同的流派,這是武術發展到一個較高程度的標誌。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已經記載了當時比較有影響的一些武術流派,如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六步拳、猴拳、囮〔e鵝〕拳、溫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二十四棄探馬、八閃翻、十二短等各種拳法。身懷絕技的民間武術家們也大批出現,他們有的善用腿,有的善用臂,都是以自己高超的技藝聞名於世的江湖好漢。如山東李半天的腿,鷹爪王的拿,千跌張的跌,張伯敬的打。器械武術的套路已有少林棍術、青田棍法、楊家槍法、巴子拳棍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武術流派的產生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弓箭社等武術組織的大量出現,使普通百姓習武的機會大大增加。社會上出現了許多傳授武藝的私人武師,如嶽飛年輕時,先跟著私人武師周同習射,又從師於當地有名的槍手陳廣學習“技擊”,終於成為“一縣無敵”的武技家(《金佗編》卷二十八)。民間出現了一大批技藝高超的武術家,如人稱“李鐵槍”的李全“弓馬趫〔qiao喬〕捷,能運鐵槍”,他的妻子楊妙真“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宋史·李全傳》)
隨著武術的成熟,社會上習武的人越來越多。從宋代開始,民間出現了“結社”練武的現象,也就是出現了許多老百姓自己組織起來的練武團體。這些組織在農村主要是為了保衛家鄉,這是因為宋時的北方邊境遼、西夏南侵日益嚴重,境內也是烽火不斷,外患內憂,北方邊境的居民更是不堪驚擾。為了抵禦外敵,農民有習練武藝的迫切需要,於是出現了民間自發的自衛習武組織,如河北一帶相當普及的“弓箭社”。鄉民們不論家貧家富,每戶各出一人,由鄉民們自己推薦家業富足、武藝出眾的人擔任社頭、社副和錄事,大家稱這些人為“頭目”。弓箭社這類民間自衛習武組織,訂有“社約”,有著嚴格的紀律,它們自己製定的賞罰規定,甚至比官府製定的還要嚴厲。弓箭社員各自備弓一張、箭30支、刀一口。各社自己選擇一塊空閑平坦的地作為演習弓箭的地方。每逢三、六、九日習射。練習的主要射法有兩種,一是近射,就是將三尺長的小棍插在地上,在40步的距離射小棍,要練到每射必中才行。第二種叫“攢射法”,箭靶是用草紮成的人,顏色各不相同,由聲音洪亮的社友手執一麵紅旗進行指揮,指向哪個草人,大家就一起射那個草人。鄉民們在鋤地時帶著弓箭,砍柴時也佩帶著刀劍。遇到緊急情況時,就擊鼓集眾,頃刻之間可召來上千人,而且都備好了武器、護甲和鞍馬。(《蘇東坡全集奏議集》卷十四)
與農村裏求生自保的弓箭社等習武團體不同,宋代的城鎮中出現了娛樂性的習武團體。這類團體人數少的為“火”,人數多的叫“社”。除了像蹴鞠、打球等“則非仕宦者為之,蓋一等富室郎君、風流子弟與閑人所習”的團體外,還有一些武術組織,如南宋臨安有“川弩弓箭社”、“相撲社”、“英略社”(使棒)、“錦標社”(射弩)等等。據《西湖老人繁勝錄》記載,每社“不下百人”。“武士有射弓弩社,皆能攀弓射弩,武藝精熟。射放嫻習,方可入此社耳。”(《夢粱錄》卷十九)可以說,它們屬於業餘性餘暇活動組織,有點類似今天的武術協會。這些組織主要是為了交流武技,休閑娛樂,在適當的場合表演。不少平民也自願結社,因陋就簡,“自置裹頭無刃槍、竹標排、木弓刀、蒿矢等習武技。”(《宋史》卷一九一)
清初,各地相繼出現許多以反清為宗旨的秘密團體,如天地會、白蓮教、天理教、八卦教,還有青洪幫、哥老會等江湖組織。多以勞苦大眾、鄉村的貧雇農為基本群眾,組織的手段是練武、治病、互濟等方式。有些分支的組織就是以練武的特點命名的,如紅槍會、順槍會、小刀會、義和拳等。少林拳術在全國各地開展,由於是秘密傳播,全憑口耳相傳,所以流派眾多,各立門戶,自成體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