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古代武術的成熟(宋—清)(2 / 3)

南宋的孟元老在描寫北宋都城開封風土人情的《東京夢華錄》中,記錄了宋徽宗在宣和末年以開封寶津樓觀賞諸軍百戲,對這種武技軍人的表演做了生動的描寫:有兩個人出陣,做互相擊刺的動作,一個人跳過來直取對手,另一個人則摔倒在地。有五至七對這樣互相格鬥的表演者,有的是以槍對盾牌,有的是以劍對盾牌。有一對表演者裝扮成村婦、村夫出場,拿著木棒互相對打。還有一種叫做“七聖刀”的表演:在施放爆竹的煙霧中,身上畫有圖紋的七名表演者,披散著頭發,拿著真刀出場,互相格鬥擊刺,做出刺破麵孔、剖出心髒的姿勢。此外,還有氣勢磅礴的集體套路表演,100多個臉上塗著黃、白粉的表演者每人各拿一把木刀列成陣,在鑼聲的指揮下進行舞練。他們一邊高聲呐喊,一邊變換陣勢,最後列成一字陣,成對出列,互相格鬥,進行了奪刀擊刺等各種各樣的精彩表演之後,將刀拋在地上,向後淩空摔倒,砰然有聲,幾十對人都是這樣。

這種套路武術與實際的軍事格鬥技能有相當大的差別,因此也被一些軍事家稱為花法武藝,禁止在軍中練習。如明代何良臣在他的《陣紀》中就說,像花刀、花槍、套棍、滾杈之類,雖然好看,但是不實用,因此,在軍中不應練這些套路武藝。戚繼光也嚴格禁止軍中練習“周旋左右,滿片花草”的武藝,認為這是一種病態的武藝,而戰場上真刀真槍的廝殺格鬥是“殺人的勾當,豈是好看的!”(《紀效新書·或問篇》)他認為,拳法隻是為了活動手足,使身體靈活的一種身體活動,與真正作戰沒有多少關係(《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這些軍事家們正確地指出了這種個人演練的武術與千軍萬馬衝鋒作戰的軍事實戰技術的區別。

(2)隨著武術在民間的發展,由於交通不便,通訊不靈,傳來的武術就在各自的小天地裏繼續發展下去。另外,各地人們的身體條件和自然環境都有一定的差異,即使同一種,或同一類武術在不同的地區也會有不同的架式套路。如長江流域一帶的武術架式較小,拳勢緊湊,被稱為南派;而黃河流域的武術架式卻大而舒展。

由於學習武術的人越來越多,按照什麼樣的步驟才能掌握門類這樣繁多的武術,人們也開始對這個問題進行探討。例如戚繼光提出,拳術可以使手腳靈活,肢體敏捷,是初學武藝時應首先掌握的(《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何良臣也認為拳術是武術的基礎,應該先學拳術,再學棍術,一旦掌握了拳法、棍法,那麼,其餘的器械,像刀呀、槍呀就很容易學習了(《陣紀》)。另一個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用人們讀書先讀《四書》來比喻練習棍術在器械武術中的重要性。他認為,一旦學會了使棍,其他兵器也就都會使用了(《劍經》)。

這類武術社團,一般都有社約,並推舉武藝高者為教頭,帶領大家練武。這種市民娛樂性的武術組織在太平時期的城市,特別是人口比較密集的城鎮,有較大的發展。

從此,內外結合,交修互練就成為中國武術的一大特點,中國的武術家也同時是功力深厚的氣功家。

明代中期,在九邊防禦戰中,僅在一個戰車營中就配備過30000支火箭。到了明朝中期,火槍的質量已經相當高了。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寫道,火槍發射時,可以將30步內的鳥打成肉泥,50步外的鳥才能保持原形。因此火槍也稱為鳥銃,其射程、射速和穿透力都勝過弓箭。到明朝後期,鳥銃成為步兵的主要武器。火炮在明朝的戰爭中也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根據《明史·兵誌》、《明會典》和其他史料記載,明代創製的火器種類繁多,用途廣泛,其中包括陸、騎、水、車戰使用的各種槍、炮、銃和形形色色的火球、火箭以及地雷、水雷等。由於明軍裝備了大量的火器,因此戰鬥力得到加強,在東南沿海禦倭戰爭和北方抵禦蒙古人入侵的戰爭中,火器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明代末年,在與後金兵作戰時,明軍也是主要依靠火器與後金的金戈鐵馬相對峙。如明朝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驍勇的後金軍圍攻明朝的寧遠城,守將袁崇煥就是利用很有殺傷力的紅夷大炮打退了後金的進攻。清太祖努爾哈赤就是在這次戰鬥裏中炮成重傷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在收複台灣的戰爭中,也出色地使用火炮殲擊了荷蘭侵略者。

經過了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長期的孕育、萌芽,又經過了鐵兵器時代1000多年血與火的錘煉,中國古代武術自宋朝開始發生了質的變化,進入成熟時期,特別是在明、清兩代,武術的奇花異卉在黃河上下,大江南北,競相開放,令人目不暇接。這是因為在這個曆史時代,促使武術成熟的各方麵的條件都具備了。

但是,由於冷兵器格鬥技擊不僅在戰場上還起著相當的作用,而且在動蕩的社會環境中,人們需要一種有效的保衛家鄉和自身安全的手段,因此,武術並沒有完全脫離實戰格鬥,所有的武術動作仍然與實戰有直接的或間接的關係,這就使武術始終保持自己“武”的特點,不致於變成舞蹈、雜技等其他的文化形式。

(3)不同的武術理論的出現,引出了新的武術流派。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自明代以後,武術有了內、外家的區分,出現了與少林武術在武術思想上不同的內家武術,這對後來的一些拳術有很大的影響。

自宋代以後,中國古代的氣功、導引等傳統的健身術,經過了數千年的發展,也開始成熟。健身養生與傳統哲學中的陰陽、五行、八卦學說和中醫理論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和方法。無論是強調行氣、練意的內功,還是強調肢體活動的外功,都有相當成熟的功法,如“內丹術”、“八段錦”、“易筋經”等。這就為武藝與氣功、導引結合,發展“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的成熟武術準備了良好的條件。同時,還因為城市市民生活中娛樂觀賞的需要,其他一些文化活動,如舞蹈、雜技等也都在宋代後發展很快,這些文化形式不僅從武術中源源不斷地汲取養料,也為武術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就是在這樣一個大的時代背景裏,武術如魚得水,左右逢源,迅速地發展成熟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