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術不僅在春秋戰國的戰場上發揮著臨陣殺敵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是一種表演藝術。戰國時出現了一些專門以擊劍為生的劍客,這些人的行為舉止、穿戴打扮都與常人不同。他們往往形容粗獷,不修胡須,頭發蓬亂,帽子隨隨便便地扣在頭上,穿著粗俗的短衣,目露凶光,不善言談。不少國君都喜歡觀看擊劍,趙惠文王(公元前298—前266年在位)是其中最著迷的一個。他養了3000多這樣的劍客,把國家大事放到一邊,一連三年,以觀看擊劍來取樂。戰國時的擊劍是一項非常殘酷的體育娛樂,與古羅馬的角鬥差不多,是以生命為代價的。趙惠文王的劍客們一年就有100多人在劍下傷亡(《莊子·說劍》)。在這一時期,無論是臨陣打仗,還是擊劍娛樂,劍術的好壞都關係到格鬥者的生死存亡,所以這時的劍術都是非常實用的實戰技術,沒有半點華而不實之處。在格鬥時,往往先以假動作欺騙對手,等到對手開始動作,自己再動。不動則已,一動起來就疾如閃電,這樣,雖然是後發製人,卻往往搶在對手之前擊中對手。(《莊子·說劍》)
三國時,魏(公元220—265年)、蜀(公元221—263年)、吳(公元222—280年)的三個開國雄主都有出眾的武藝。曹操不僅自己膂力過人,彎弓能射飛鳥,下馬能擒猛獸(《三國誌·魏書》),而且鼓勵他的兒子們用心習武。曹操贈給他的四個兒子每人一把寶刀,要他們注意武藝練習。他的大兒子,也就是後來的魏文帝曹丕,武技十分高明。曹丕從小就跟過許多老師學劍。後來跟劍術家王越的弟子史阿學,掌握了十分高明的劍術。在一次酒宴上,曹丕與部屬們在一起飲酒閑談,奮威將軍鄧展也在席間。曹丕早就聽說鄧展武藝高強,通曉各種兵器,還有空手奪刀的本領,於是就與鄧展談起了劍術。聽了鄧展的議論後,曹丕說:“我過去也喜歡劍術,而且得到過名師的指點,我認為鄧將軍的主張是不對的。”鄧展不服,要求當下就比試比試。這時,正好大家正在吃甘蔗,就以甘蔗為劍,兩個人下殿交起手來。曹丕的技藝果然高明,一連三次擊中鄧展的手臂,觀看的人哄堂大笑。鄧展還是不服,曹丕故意說道:“我的劍法雖然很快,但是隻能擊中對方的手臂,難以擊中對方的麵部。”鄧展不知是計,信以為真,要求再試一次。這一次,曹丕做出要深入擊刺的姿勢,鄧展就向曹丕的中部襲來,不料,曹丕卻敏捷地向後一撤閃過,舉臂一揮,正中鄧展的額頭,大家都驚歎不已。(曹丕《典論·自序》)
三國(公元220—265年)、兩晉(公元265—420年)、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時期,戰亂一個接著一個,社會處於不斷的動蕩中。人們生死無常,社會地位變化迅速。今天座上客,明天就可能成為階下囚。今日榮華富貴,明日就可能一貧如洗。這種社會狀況對武術的發展有兩方麵的影響:一方麵由於這一時期,特別是兩晉時士族階層及時行樂、腐化墮落的思想泛濫,使得文弱的風氣流行開來,妨礙了武術的發展。另一方麵,由於在長期戰亂的環境中,誰有軍事實力,誰就能稱王稱霸,因此提高了武藝的重要性。再加上驍勇的北方各民族逐鹿中原,相繼在北方建立政權,豐富了武術文化,這又促進了武術的發展。
古代的這種車戰促進了長兵器的運用。但是,由於兵器過長,又受到沉重的鎧甲和窄小的車廂的限製,不可能發展出比較複雜的兵器使用技術。在這一時期,一般來說,誰的力量大,蠻勁足,就能打敗對手。因此,這時武藝訓練主要是力量訓練。另外,車戰還大大促進了箭術的發展。與長而笨重的矛戟相比,弓箭在車戰中的作用變得非常突出。由於車輛比較笨重,難以運轉靈活;四匹馬駕車,也很難操縱自如,達到很高的速度;再加上一乘車有四馬三人,目標很大,既可以射人,又可以射馬,在雙方陣列相接之前相當遠的距離弓箭就可以發揮威力,殺傷敵人,使敵人仰馬翻,陣腳大亂。但是由於射手是站在顛顛簸簸、搖搖擺擺的戰車上舉弓發射的,要射得既遠又準,必須經過嚴格訓練。於是,射箭訓練成為商周時期(周代:公元前11世紀一前771年)軍事武藝訓練中最重要的內容。上至天子,下至普通平民,無人不練習射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射箭活動。不論是祀天祭祖,還是諸侯來朝,歡宴群臣,都有各種形式的射箭比賽,叫做“禮射”。在這些射箭比賽中,天子和他的屬下們在鼓樂的伴奏聲中,按照複雜的儀式張弓射箭。鄉野中的平民也有一年一度和兩年一度的射箭活動,叫做“鄉射”。西周培養貴族子弟的學校也把射箭列為必學的“六藝”之一,要求貴族子弟從15歲就開始學習。射箭課要求很嚴格,既要射得有力量,又要準確,還要掌握五種不同的射法,即白矢(射透箭靶)、參連(三箭快速連續發射)、剡注(水平箭)、襄尺(射時手臂平穩不動)和井儀(四箭命中箭靶並且射成井字形)等(《周禮·地官·保氏》)。周朝社會尚武的風氣很濃,誰家生了男孩,也要用射箭來表示祝福。成年男子如果不會射箭或射得太差是十分丟臉的事,寧願以身體不適來推托,也不能說自己不會射箭。就是年紀已大的老者,每年元旦,還要到鄉學與眾人聚在一起,練習射箭,給青年人樹個榜樣(《禮記·王製》)。整個社會有濃厚的尚武之風。因為當時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祭祀和戰爭了,就像西晉時能文能武的學者杜預在給春秋時的史書《左傳》做注時說的“國之大事,在祀和戎”(《春秋經傳集解》卷十三)。孔子也說過,如果不教老百姓軍事技術,就等於拋棄他們。(卷十二)
戰爭的形式在這時也有了根本的改變。由於周朝井田製的毀壞,以前平整如砥的道路係統已經不存在了。戰爭範圍的擴大,使作戰的地形越來越複雜,不適於戰車行馳。公元前575年晉國和楚國在鄢〔yan淹〕陵進行的一次戰鬥中,晉厲公的戰車陷入泥淖,狼狽不堪。到公元前541年晉國與狄人作戰時幹脆放棄戰車,改為步戰。威力強大的弓弩的出現,使笨重不靈的戰車防不勝防。春秋戰國時,弓箭的製作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一個善於造弓的蔡國人為齊景公造弓,前後花費了三年時間。他選用的材料有太山南坡柘〔zhe這〕樹、騂〔xin辛〕牛角、麋鹿筋、河魚膠,弓製成後可以射透七層戰裝。
南朝各代繼承了兩晉萎靡的風氣,文人、士大夫貪圖享樂,輕視習武,社會在一天一天地衰敗下去。南朝的後梁(公元502—557年)社會靡弱成風,尤為典型。一次,梁朝的使者出訪北朝的北齊,提出要與北齊人比比武藝,梁人拿起兩張三石的硬弓,一下子就拉開了,很有些得意。因為梁朝的士大夫們皆熏衣剃麵,傅粉施朱,頭戴高帽,足踏高跟,出門必乘車,即便在城郭之內幾步路,也不騎馬,更不要說走路了,下車就有人攙扶,因此一個個“膚脆骨柔,體羸〔lei雷〕氣弱,不耐寒暑”(《顏氏家訓·涉務》和《勉學》)。沒想到北齊的綦連猛一把攥起四張弓,用力一拉,弓弦盡斷,梁人大驚失色,不得不服(《北史·綦連猛傳》)。但也不是南朝所有的人都醉生夢死,不想重振武風,恢複中原。像“聞雞起舞”的祖逖和劉琨就是兩個胸懷大誌的青年將領,立誌收複中原,因此發奮練武。他們每天早晨一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習武,後來也確實做出了一番事業。
唐朝是中國曆史上一個盛大的朝代,特別是在開國後的100多年裏,萬象更新。兩晉南北朝時期那種萎靡不振的文弱風氣被一掃而光,整個社會充滿了蒸蒸日上、朝氣勃勃的陽剛之氣。唐代的文人們不但用筆來歌頌兵刀弓馬的軍旅生活,寫出了大量的邊塞詩篇,而且非常喜愛武藝,一手握筆,一手提劍。被譽為“詩仙”的李白,15歲就喜愛擊劍,25歲仗劍遠遊,走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36歲時還“學劍來山東”。他不僅劍術高明,而且善騎馬,能射箭。
神箭手們也大量出現,如楚國有一個叫養由基的射手,可以在百步之外射穿柳樹樹葉,百發百中(《戰國策·西周》)。養由基的箭不僅準確,而且力量很大,可以穿透。(《左傳·成公十六年》)
劍術與藝術的進一步結合便是劍舞,也可以稱之為藝術化的劍術套路表演。唐代的劍舞已達到極高的水平,大詩人杜甫看了著名的,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以至過了50年後,在看公孫大娘的弟子李十二娘表演時不禁回首當年,記憶猶新,寫下了千古名篇《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使我們今天似乎還能看到公孫大娘的劍舞如雷霆震怒,蛟龍出水,觀眾驚訝失色的生動情景。杜甫說,大書法家張旭就是因為常去觀看公孫大娘的劍舞而受啟發,草書大為長進。
戰爭的規模在春秋戰國時進一步擴大。一次戰爭雙方投入的兵力經常是幾十萬、近百萬。戰國時總人口約為2000萬左右,軍隊就有將近500萬。在戰國七雄中,秦、楚等大國都有百萬雄師,其餘的五國也都有幾十萬士卒。公元前206年秦國和趙國在長平的一次戰爭,僅趙軍就死亡45萬多人。這種大規模的戰爭要求有充足的兵源,於是鼓勵人們習武成為一種社會風氣,正如《墨子·尚賢下》所說的,給國中能射禦之士以獎勵和表揚,而懲罰和輕賤那些不能射禦的人。使射禦之士高興,而不能射禦之士畏懼。戰國時魏國的重臣李悝〔kui虧〕(公元前455—前395年),在當地方官的時候,為了鼓勵老百姓習武學射,竟想出了一個絕招,在打官司時,凡是雙方爭執不下,難以決斷的案子,就用射箭來判定,射中靶的一方勝訴。這一下,老百姓都爭先恐後地練習射箭,天黑了也不休息,後來與秦兵交鋒,果然大獲全勝,魏國也躋身於戰國七雄之中。(《韓非子·內儲說上》)
唐朝女皇帝武則天在長安二年(公元702年)第一次在中國曆史上設置了武舉製,就是通過考試選拔武官。在這以前,中國古代的科舉製隻有文科,隻有舞文弄墨的舉人、狀元。到這時,武藝高強之士也可以通過考試中舉了。武舉考試的項目有七項,以槍術、射術和力量測驗為主,具體內容有長垛、馬射、步射、平射、筒射、馬槍、翹關、負重、身材之選。
車戰向步戰的轉變,促進了短兵器戰鬥技術的發展。造工精良的鐵劍的出現,為短兵相接提供了有效的武器。於是,攜帶方便、使用靈活的劍成為軍隊中的主要短兵器。劍術在春秋後期開始出現,史籍中也開始出現關於劍術家的記載。中國曆史上有名的臥薪嚐膽、報仇複國的越王勾踐,曾請了一個埋名隱姓、生活在山林中的劍術家越女給他的士兵傳授劍術。這個越女不僅劍術極精,而且還有一套理論。她說,劍術看起來似乎淺顯而容易,但是其中的道理卻深邃而精妙,有門戶的開合,陰陽的變化。用劍進行搏鬥時,精神要充足,外表要沉穩,看上去安祥平和,像一個文靜的少女,一經交手才知道凶猛如同惡虎。這樣的劍術家可以以一當百,以百當萬。(《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
與古代武術有密切關係的舞蹈在周代進一步發展,有了文舞和武舞的區分。武舞實際上是一種使用武器的操練,主要在軍隊中練習。士兵們手拿著武器,排成整齊的隊列,舞姿粗獷,氣勢磅礴(圖1)。在周朝貴族子弟學習的六藝,即“禮、樂、射、禦、數、書”中的“樂”就有武舞的內容,如15歲的男孩,就要學一種名稱叫“象”的武舞。
圖1周武王演練武舞
圖2擊刺畫像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