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羲在甬上證人書院講學,強調窮經、讀史、經世,力改明末空疏浮華淺薄的鄙陋學風。全祖望在《甬上證人書院記》中指出:“先生始謂學必原本於經術,而後不為蹈虛,必證明於史籍,而後足以應務,元元本本,可據可依。”重視發揚經史致世的學風,是黃宗羲學術思想的一大特色,也是甬上證人書院的獨特學風。
甬上證人書院是明清之際傑出的早期啟蒙思想家、著名教育家黃宗羲創辦的。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黃宗羲應眾門人之請,赴寧波講學,遂創甬上證人書院。
請建正庭四楹,曰習講堂。東第一齋西向,牓曰文事,課禮樂書數,天文、地理等科;西第一齋東向,牓曰武備,課黃帝、太公以及孫吳五子兵法,並攻守營陣陸水諸戰法,射禦技書等科。東第二齋西向,曰經史,課《十三經》、曆代史、誥製章奏、詩文等科;西第二齋東向,曰藝能,課水學、火學、工學、象數等科。其南相距三五丈為院門。懸許公“漳南書院”匾,不輕改舊稱也。門內直東曰理學齋,課靜坐、編著程朱陸王之學。直西曰帖括齋,課八股舉業,皆北向。以上六齋,齋有長,科有領,而統貫以智仁聖義中和之德,孝友睦姻任恤之行……置理學、帖括北向者,見為吾道之敵對,非周孔本學,暫收之,以示吾道之廣,且以應時製。俟積習正,取士之法複古,然後空二齋,左處賓價,右宿來學。(《顏李叢書·習齋記餘·漳南書院記》)
甬上,即以寧波為中心的浙東一帶,素有結社講論之風,故家子弟多結文社。先後有秋水社、澹園社、文業之會,又有策論會。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策論會曾聯合甬上27人,集體到餘姚黃竹浦向黃宗羲拜師求學,返回寧波後,成立講經會,根據黃宗羲“受業者必先窮經,經術所以經世”的思想作為講經會的宗旨。
漳南書院,原為河北省肥鄉縣屯子堡所建的一所義學,縣丞許三禮題此義學為“漳南書院”,郝文燦主持該學,因問學者日眾,感到有必要另覓師長,以滿足來學者的求學要求和願望。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郝文燦遠涉數百裏之遙到河北博野造訪顏元,意欲聘請顏元前往主持漳南書院。開始顏元未應,後經反複力請,顏元才答應受聘,赴漳南書院任教。但因漳水時常洪水泛濫,終於將院舍衝毀。顏元在漳南書院任教僅四個月,即歸裏還鄉。
甬上證人書院,除重視經史、文學之外,還重視天文、地理、數學等自然科技知識的傳授,有弟子回憶說:“維時經學、史學以及天文、地理、六書、九章至遠西測量推步之學,爭各磨厲,奮氣怒生,皆卓然有以自見。”(鄭梁:《寒村雜錄·寒村七十壽序》)以經術為本,輔之以史學、文學,以及天地律算諸學,歸之於“經世”、“應務”,因而使“講堂痼疾,為之一變”。
顏元,明末清初著名的早期啟蒙思想家和卓有貢獻的教育家。其思想特點是重習行而不尚空談,因而改號習齋。一生潛心自修,邊事稼圃,邊讀書教學,不喜交際,不慕名利。他最得意的弟子是李塨〔gong工〕。後人稱其師生的學說為“顏李學派”,其突出特色是“實”,強調“實文,實行,實學,實用”。在教育上強調習、行、動。
阮元(公元1764—1849年)是清代考據學派的代表,這一學派在乾隆、嘉慶年間發展到高峰,故又稱乾嘉學派。其學術宗旨為“崇宋學之性道,而以漢儒經義實之”,以六經為根柢,由古書文字音訓求義理,故也稱漢學或樸學。
(本章完)